草船借箭后面的故事是什么
1、在三国时期,曹操率领大军想要征服东吴,于是孙权和刘备联合起来对抗曹操。孙权的手下有位大将名叫周瑜,他非常嫉妒诸葛亮的智谋,便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制造出十万支弓箭,谁知诸葛亮说只要三天,还立下了军令状。
2、诸葛亮向前来监视的鲁肃要了20只、30个军士以及一千多个草把子,鲁肃答应了,但是两天过去了,诸葛亮都没有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才请鲁肃一起去船上。这天大雾弥漫,很难见人,到曹军水寨的时候,诸葛亮让船一字排开,命士兵击鼓呐喊,曹操看见雾气浓重,怕中埋伏,便命令弓箭手往船上射箭。
3、直到快太阳快要出来,雾要消散的时候,诸葛亮才命令船往回开,这时船上的草把子上插满了剑,20只船,总共超过了十万只。鲁肃将借箭的过程告诉了周瑜,周瑜自愧弗如。
相关内容
-
草船借箭只欠东风什么意思
草船借箭只欠东风什么意思,,在和别人交谈的时候,我们经常会使用一些成语,我们使用的成语来源还是比较广泛的,比如有些成语来源于神话传说,还有一些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也有一些成语来源于民谚俗语,那么“草船借箭只欠东风”是什么意思呢?前一个词意思是通过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词出自于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典故,讲的是诸葛亮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通过草船诱敌借到了箭。后一个词意思是只差...
-
三国演义读后感六百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六百字,,"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出自于《三国演义》,里面的每一个故事都丰富有趣,今天我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三国演义》读后感。整本《三国演义》在罗贯中笔下,飘然而起。故事主要讲了东汉末年,三国争雄的故事。三国主要指:西蜀、曹魏、东吴。最后司马家族统治了权位,统一了天下。改国号为西晋。虽然西蜀没有统一天下,但是有头戴纶巾的诸葛亮轻摇羽扇,在隆中为刘备"三分天下";...
-
手不释卷的主人公是谁
手不释卷的主人公是谁,,可能很多人都有听说过手不释卷这个故事,然而对它的主人公却没有那么熟悉,其实手不释卷的主人公是刘秀,不过这个成语的典故是来自于三国期间,当初有个人名字叫吕蒙,虽然经常都立下战功,但由于没有文化无法把经验总结出来,于是孙权就让他多读书,可是吕蒙却总是说自己没有时间。于是孙权表示,时间都是靠自己给挤出来的,怎么可能会没有,于是吕蒙就开始学习起来,学识也变得非常渊博。刘秀是光武帝,...
-
三顾茅庐20字左右主要内容
三顾茅庐20字左右主要内容,,《三顾茅庐》20字概括内容是: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但都没有见到,在第三次,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诚意打动,终于同意下山,辅佐刘备。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郡邓县隆中、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
-
孙权劝学乃的古义
孙权劝学乃的古义,,乃:于是,就。《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此文简练生动,首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更是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此文记叙了三...
-
三顾茅庐隆中对的主要内容
三顾茅庐隆中对的主要内容,,隆中对是诸葛亮给刘备做的汉末诸侯格局的阐述,通过对天下地理的概括和对各地诸侯实力强弱的分析,论证了刘备集团只能以蜀地和荆州做目标,打造战略基地,然后联合东吴孙氏政权,找到时机后北伐曹魏,从而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他认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占据中原已稳,暂时不能力敌、孙氏割据江东已历三世、根基也深,暂不可图,只有蜀地刘璋羸弱,可以夺之为自己根据地,从而形成天下三分的局面...
-
孙权劝学内容主旨
孙权劝学内容主旨,,“《孙权劝学》的主旨:开卷有益,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全文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而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作者以吕蒙的事迹告诉人们,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同时也主张不要用静止的观点看待他人,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别人。”《孙权劝学》赏析孙权劝学,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让吕蒙没有办法拒绝、从而“乃始就学...
-
孙权劝学孰的意思
孙权劝学孰的意思,,1.谁,哪个:~是~非。2.什么:是可忍,~不可忍?3.用在表示抉择的反问语句中,有比较的意思:~与。~若。~何。4.古同“熟”,程度深。文言文《孙权劝学》中“孰”的意思为:卿言多务,孰若孤?翻译: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孰:谁,哪个;若:比得上。《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文题为后人所加...
-
秦腔祭灵
秦腔祭灵,,秦腔祭灵亦名《伐东吴》,秦腔传统戏。此剧本事见《三国志》及《三国演义》。剧情简介:关羽夜走麦城,被吴将潘璋害死。张飞为了给关报仇,催逼部下赶造白袍,又被兵士所刺。刘备痛恨交集,率领七十万大兵御驾亲征,欲伐东吴为关、张报仇。兵至宜都,黄忠丧命,刘备益加痛恨,统兵继进,终杀吴将潘璋、马忠,大报其仇。扩展资料:为老生、武生、花脸唱做武打并重戏。其中《争印》、《祭灵》、《二启箭》均为著名折戏,...
-
火烧新野读后感400字
火烧新野读后感400字,,在《三国演义》里,我最佩服的人就是诸葛亮。自从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以后,诸葛亮先是火烧博望坡,把曹操烧了个焦头烂额,又火烧新野,把曹操的十多万人马全交待在这儿了。最后一次火烧赤壁,把曹操七十多万大军烧剩了三百多人,使三国成鼎立状态。诸葛亮胆大心细,在刘备困难的时候主动提出要去江东联合孙权。一到江东,诸葛亮舌战群儒,把东吴的谋臣说得哑口无言,最终说服了孙权同意结盟。后来...
-
白帝城托孤读后感300字
白帝城托孤读后感300字,,读了“白帝城托孤”一段,我陷入了深思。三国时期,刘备的两个结拜义弟关羽、张飞为人所害。刘备认为罪在东吴,于是不顾孔明的劝阻,冒失伐吴,结果被陆逊一把火烧死了70万蜀汉儿郎。刘备率残部逃往白帝城,夙夜忧叹,懊悔不已——为什么我为一己之私不顾天下社稷?为什么我会忘记兵家大忌,驻军山林?……终于忧郁成疾,在“白帝城托孤”后“中道崩殂”。试想,刘备虽兵败东吴,70万大军灰飞湮灭...
-
白帝城托孤读后感600字
白帝城托孤读后感600字,,读了“白帝城托孤”一段,我陷入了深思。三国时期,刘备的两个结拜义弟关羽、张飞为人所害。刘备认为罪在东吴,于是不顾孔明的劝阻,冒失伐吴,结果被陆逊一把火烧死了70万蜀汉儿郎。刘备率残部逃往白帝城,夙夜忧叹,懊悔不已——为什么我为一己之私不顾天下社稷?为什么我会忘记兵家大忌,驻军山林?……终于忧郁成疾,在“白帝城托孤”后“中道崩殂”。试想,刘备虽兵败东吴,70万大军灰飞湮灭...
-
草船借箭词语解释
草船借箭词语解释,,基本解释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详细解释【解释】: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1、草船借箭释义: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2、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 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鲁肃帮忙,诸葛亮再利...
-
刘备白帝城托孤读后感
刘备白帝城托孤读后感,,读了“白帝城托孤”一段,我陷入了深思。三国时期,刘备的两个结拜义弟关羽、张飞为人所害。刘备认为罪在东吴,于是不顾孔明的劝阻,冒失伐吴,结果被陆逊一把火烧死了70万蜀汉儿郎。刘备率残部逃往白帝城,夙夜忧叹,懊悔不已——为什么我为一己之私不顾天下社稷?为什么我会忘记兵家大忌,驻军山林?……终于忧郁成疾,在“白帝城托孤”后“中道崩殂”。试想,刘备虽兵败东吴,70万大军灰飞湮灭。但...
-
读白帝城托孤有感200字
读白帝城托孤有感200字,,读了“白帝城托孤”一段,我陷入了深思。三国时期,刘备的两个结拜义弟关羽、张飞为人所害。刘备认为罪在东吴,于是不顾孔明的劝阻,冒失伐吴,结果被陆逊一把火烧死了70万蜀汉儿郎。刘备率残部逃往白帝城,夙夜忧叹,懊悔不已——为什么我为一己之私不顾天下社稷?为什么我会忘记兵家大忌,驻军山林?……终于忧郁成疾,在“白帝城托孤”后“中道崩殂”。试想,刘备虽兵败东吴,70万大军灰飞湮灭...
-
草船借箭故事概括
草船借箭故事概括,,草船借箭故事概括: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草船借箭中处处透露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正是他的神机妙算使他成功向曹操 “借箭”。他的神机妙算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
草船借箭周瑜人物特点
草船借箭周瑜人物特点,,《草船借箭》中的周瑜是一个妒贤嫉能、心胸狭窄的小人形象。在故事中,周瑜对才能比自己强的诸葛亮心怀妒忌,于是设计陷害他,让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支箭,最后这个毒计被诸葛亮的才智成功化解,可见周瑜的才智也不如诸葛亮。草船借箭的人物形象:在《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主要有三个人物形象,分别是周瑜、曹操、诸葛亮。其中,曹操谨慎多疑,轻易就中计;而周瑜因为嫉妒诸葛亮的才能,设下毒计,由此...
-
草船借箭中周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草船借箭中周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周瑜是一个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人。《三国演义》把周瑜描绘成心胸狭窄、妒贤忌能的典型,其实他很好的。当他一发现诸葛亮的才智超过自己,便想方设法谋害,必欲除掉孔明而后快,结果他的计谋被诸葛亮一一识破,自己反中了诸葛亮的谋算,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气得吐血身亡,临到绝命之时仍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仰天长叹。小说对瑜、亮二人在赤壁之战前后一连串的斗智、斗法写得丝丝入扣,极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