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400字

1、关于李白这首诗的主旨,前人争论颇多,争论的焦点在于有无寓意。唐代孟棨的《本事诗》和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都记载李白初到长安会见贺知章,出示《蜀道难》,博得“谪仙”雅号的事。可见这是李白的一篇习作,大抵以驰骋文采为高,未必有什么寓意。李白年轻时多模仿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诗文,以超越古人为能事。杜甫曾论李白诗说:“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从诗意来看,这是一篇送友人入蜀的诗歌,写于长安。同类题材的作品在李白集中还有五言律诗《送友人入蜀》和《剑阁赋》,可以相互印证。因为贺知章的赏识,李白名声大振,从此奠定了“诗仙”的地位,《蜀道难》可以说是他的成名作。杜甫称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也是指《蜀道难》这首诗而言的。毫无疑问,李白以他丰富的想象,卓越的艺术构思,纵横飞扬的辞采,创造出了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可以说是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

2、诗以惊叹发端,未语先嗟,直抒情怀。在极尽的夸张中,在叹词的前呼后拥中,实词“危”“高”得到了无以复加的渲染,给全诗定下了一个基调,树立了一个不同凡响的标格,具有先声夺人的气势。接着,诗人并没有对蜀道作静态的描摹,而是抛出了一个动态的比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没有飞机的年代,人们想游历天空,恐怕是最难的事了。李白虽然在谈论“蜀道难”这个传统的话题,却能推陈出新,创造出奇妙的比喻,令人为之一振。而后,诗人将笔锋一转,引出“蚕丛及鱼凫”,寻觅蜀国那古老的传说,那如梦似幻的过去,增加了蜀道的历史感和神秘色彩。由于地理环境的相对独立,古代的蜀国自成一方,与秦地交通隔绝,没有往来。物换星移,年复一年,长安西边那高高的太白峰,也许只有飞鸟偶尔穿越,进而飞掠峨眉之巅。后来,终于由壮士和美女,打破了秦蜀之间的沉寂。大自然的造山运动本来是先于人类的,“五丁开山”只不过是神话。但一经诗人引用,就给人类对山川的开发披上了神秘的色彩。这就是诗的语言,诗人想当然地杜撰了自然史,创造出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而无视自然本身的逻辑。经过了一番神话般的寻根,诗人才直面现实,认真对待起“蜀道难”的问题。山的高危非目力所及,故有“六龙回日”之玄想;水之回环容或可睹,故有“冲波逆折”之细状。“黄鹤”两句,是用反衬的写法来写“蜀道难”:“黄鹤”善飞,却为之垂翼而“不得过”;“猿猱”善攀,却为之敛容而“欲度愁”,这就生动地暗示出行人入蜀的艰难。“青泥”以下几句,才正式写到了人类的“经验”。“百步九折”写出路途的艰难,“扪参历井”道出山的高危,“以手抚膺坐长叹”则是人们典型的无可奈何情态。诗至此,才隐隐约约地透露出送别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