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和鹿鹿
《鹿和狼的故事》 被选进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4课,作者是胡勘平。这篇文章讲述了20世纪初,美国总统罗斯福因为发布了一项错误的命令,导致凯巴伯森林生物链不平衡而引起的巨大后果。
然后罗斯福提出了"人只根据片面的认识,去判定动物的善恶益害,有时会犯严重的错误"的道理。教育我们要保护生态平衡,遵循自然规律。
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里,鹿的数量只有四千只左右,而美国总统罗斯福却认为鹿的数量少的原因是狼所导致,就下令捕杀狼群。狼群的数量急剧下降,鹿的数量越来越多,总数超过了十万只。这之后引发了一系列自然灾害,使鹿群的数量锐减至八千只。
相关内容
-
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
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1、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主要讲:11世纪苏格兰大将麦克白和班柯征服叛乱后班师回国,路上遇见三个女巫。女巫预言麦克白将成为考特爵士和未来的君王,又预言班柯的子孙也要做国君,而且比麦克白更有地位,更富有。2、回国后,国王果然将考特爵士的头衔给了麦克白,证实了女巫的第一个预言。由于受到野心的驱使、女巫预言的煽动以及妻子的怂恿,谋害国王邓肯,篡夺王位。3、篡位之后,麦克白夫妇登上了国...
-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退避三舍这个成语故事相信很多人都有听说过,它的主人公就是晋公子重耳。就在春秋期间,由于晋献公相信了小人的话,于是把太子给杀死了,还下命令去抓重耳,就在此时重耳听到消息于是就逃出去。后来终于到了楚国,楚成王觉得他之后会有能力,于是把他当成是上宾,后来还说应该如何报答对方,于是重耳回答,如果之后真的能够回国,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退避三舍。后来公元前633年,晋国和楚国的军队在...
-
谏逐客书中心论点
谏逐客书中心论点,,《谏逐客书》一文的中心论点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即论述秦皇下令驱逐一切客卿的政策是错误的。作者先从正面论述,以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召士纳贤的例子,强调重用客卿之重要;再从反面论述逐客的危害,层层递进,让秦王接纳其意见,最终收回逐客令。论证方法:《谏逐客书》第一段是以历史事实说明客卿矣秦国做出了很大贡献,为论证逐客的错误提供依据。起句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
拿来主义论点
拿来主义论点,,《拿来主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通过 嬉笑怒骂 、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的杂文。 这篇文章,一是针对国民政府崇洋媚外,出卖民族文化遗产的投降主义,二是针对革命文艺阵线内部的两种错误倾向,即割断历史,全盘否定的“左”倾错误和拜倒在洋人脚下,主张全盘吸收的右倾错误。拿来主义一词是鲁迅首倡的。中国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最集中、最剧烈的莫...
-
学会宽容论点
学会宽容论点,,以宽容为话题拟写三个分论点:1、学会宽容。人非圣贤,敦能无过。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人不完美,总会犯错;不犯错的不是人,是神。当然我们不是神啦,所以错误是难免的,既然错误存在,我们又不能让它消失,何不学会宽容?学会宽容,首先请别生气。生气只是一种拿他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的行为。生气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同时我们也没有使他人认识到错误,则只是一种有害无益,既伤了别人,了伤害了自己,因为至少...
-
金人是什么民族
金人是什么民族,,应该是女真族。这是生活在国内东北地区的古老女贞民族,也是现在满族和赫哲族的前身。到了六世纪和七世纪时有黑水这个称呼,到了公元九世纪才改名字叫做女贞,十二世纪初由他们族内的完颜阿骨建立了王朝,一直统治了中原北方领土一百多年之久,到了十三世纪初时才被蒙古人所灭族,十七世纪又重新强大起来,后来建立了后金政权,女真这个称呼同时停止使用,后来他们容纳了少量的蒙古和汉族等民族,才渐渐形成了现...
-
付诸行动和付诸于行动的区别
付诸行动和付诸于行动的区别,,平常我们和别人交流的时候,可能就会说很多的病词或者病句,由于对于一些表达方式没有理解透彻,所以即便是在和别人交流的过程中说出了病词或者病句,我们大多时候也全然不知,那么付诸行动和付诸于行动的区别是什么呢?付诸行动和付诸于行动没有区别。付诸行动这种表达正确,付诸于行动这种表达错误,所以不存在区别。“付诸于”中的“诸”是兼词,意思是之于,即“付诸”和“付之于”一样,“付诸...
-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教案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内容。2、品味鉴赏两位哲学家深邃的思想。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和难点:捕捉关键信息和对文中深邃思想的理解。2、安排两教时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教时内容:学习《人是能思想的苇草》一、导入,板书课题。帕斯卡尔是法国17世纪有一位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的思想深受另一位法国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蒙田的影响。蒙田认为思想很难保留和捕捉,“我把思想写...
-
莎士比亚喜剧集读后感
莎士比亚喜剧集读后感,,暑假,我看了莎士比亚中的《哈姆莱特》,19世纪俄国的批评家林斯基称莎士比亚为“戏剧诗人之王”,而《哈姆莱特》则是莎士比亚“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金刚钻”。《哈姆莱特》是由五幕悲剧组成的。在这位戏剧大师的几部悲剧中间,《哈姆莱特》是最扑朔迷离的,也是最富有哲理性的。其中如父王为恶叔所弑,王位被篡,母后与凶手乱伦而婚,王储试图复仇而装疯等基本情节。十分吸引我,却又十分悲惨。...
-
复活800字
复活800字,,这是一个苦命的女子和一个赎罪男生的故事。“复活”即是指男女主人公精神上的解脱与释放。马斯娃是备受__与损害的__下层妇女的典型。从年轻时的天真浪漫到如何一步步地被社会逼上绝路,但她同时又在男主人公涅赫柳多夫的唤醒下,得到了精神上的复活,从而成为了新女性的代表,这也证明了__民众的觉醒。涅赫柳多夫是一个走在时代前缘的人物。虽然年轻时对马斯洛娃犯下了不可磨灭的错误,但在法庭上再次见到马...
-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300字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300字,,《格列佛游记》是18世纪英国的一部优秀讽刺小说,也是一部奇书。作者是乔乃森·斯威夫特,他以游记的方式,写出了他在小人国、巨人国、飞岛国和慧骃国的旅行。在一篇篇的游记中,作者用了大胆的笔触,虚构了一个又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奇幻世界,并借着故事中的主人公格列佛的给中奇遇对英国的政治以及人性的丑陋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小人国就是英国社会的一个缩影,那里充满了用阴谋诡计与倾轧纷争。巨...
-
格列佛游记主要内容400字
格列佛游记主要内容400字,,作品以里梅尔·格列佛(又译为莱缪尔·格列佛)船长的口气叙述周游四国的经历。通过格列佛在利立浦特、布罗卜丁奈格、飞岛国、慧骃国的奇遇,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还以较为完美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观念,作者用了丰富的讽刺手法和虚构的幻想写出了荒诞而离奇的情节,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英国议会中毫无意义的党派斗争,统治集团的昏庸腐朽和唯利是图,对殖民战争的...
-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主要内容100字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主要内容100字,,文章的主要内容:在19世纪,波兰被瓜分,肖邦被迫离开自己的祖国。到了1830年肖邦带着老师送给他的“特殊礼物”告别了亲人。离国几天,肖邦听到了华沙爆发了反抗沙俄统治起义的消息,肖邦悲愤欲绝。他把一切悲愤化为力量,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地进行忘我创作。时间在流逝,但肖邦根本没有了时间的概念。肖邦离国一离就是18年,他四处奔波。就这样肖邦终于躺倒在床上。就在弥留之际,...
-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800字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800字,,《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接触的讽刺小说。通过格列佛去的"小人国"、"大人国"和"飞岛国,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之间的一些矛盾,还有他们的腐败和丑陋,和他们长期积累的剥削和掠夺。 这本书共分为四部。 第一部:写了格列佛喜爱航海生活, 第一次 去航海是一艘叫"羚羊号"的远方太平洋的船上,后来穿在途中触礁沉没,格列佛侥幸逃生,走到了一个叫小人国的国家。这里的人们只有六英寸,只相...
-
《格列佛游记》阅读感悟
《格列佛游记》阅读感悟,,在这个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很有趣的书——《格列佛游记》。《格列佛游记》是18世纪英国的一部优秀讽刺小说,也是一部奇书。作者是乔乃森·斯威夫特,他以游记的方式,写出了他在小人国、巨人国、飞岛国和慧骃国的旅行。在一篇篇的游记中,作者用了大胆的笔触,虚构了一个又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奇幻世界,并借着故事中的主人公格列佛的给中奇遇对英国的政治以及人性的丑陋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小人国就是英...
-
今生今世的证据曾经的生活是什么
今生今世的证据曾经的生活是什么,,全文第一部分(第1—3段):曾经生活过的故乡事物是自己生命历程的证明。第1段:带着一种逝去才知珍惜的伤感反思“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以及想当然地认为新事物会代替它们的错误想法。〔品味〕第二句的三个动作用“ 随便”修饰,表示出不懂珍惜时的随意性,同时也表现了自己的懊悔。〔体会〕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第2段:写自己现在已明白“曾经拥有的事物”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3000字读后感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3000字读后感,,《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作家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她的作品影响了整个世界。凯勒被认为是20世纪最富感召力的作家之一,美国《时代周刊》把她列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小说主要写了海伦变成盲聋人后的生活。刚开始的海伦对于生活是失望的,用消极的思想去面对生活,情绪非常的暴躁,常常发...
-
创造宣言200字概括
创造宣言200字概括,,第一部分(第1~3段):提出中心论点。文章开头即由造神、造人、造石像三种现象引出论题:人类离不开创造。第二部分(第4~10段):作者驳斥了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得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第三部分(第11段):呼唤创造,表达献身创造的强烈愿望。1--2段,引出创造的话题。 3-4段,指出教育者创造的目的和方法。 5--11段,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