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语句。

2.精读课文叙述部分,了解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精神和人格魅力。(重点)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牧羊人精神的现实意义。(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编辑的身份向学生约稿,约稿主题为“你见过的最非凡、最难忘的人”,请学生说说自己会写什么怎么写。

预设:选好要写的人,围绕主题选择要写的事。写人时要抓住特征,可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体现人物“最非凡、最难忘”的特点。

2.角色换位:编辑部收到了一篇稿子,就是《植树的牧羊人》,请同学们来做编辑审一审这篇稿子。审稿要求从内容和写法两个角度展开,如果你觉得这篇稿子可以通过审核,请说出你的依据和理由。然后再比较分析一下,自己投稿时的想法与作者有哪些异同。(由此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二、走入文本

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关键词句。

1.重温一个故事

《植树的牧羊人》一课主要写了“我”与牧羊人的几次相遇?找出标注时间的词语比较分析第二次时间表述与其他两次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预设:三次相遇,第一次荒原,第二次长满树林的高原,第三次美丽的村庄。

第一次:1913年

第二次: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

第三次:1945年的6月

第二次时间表述与后文“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一句有前后呼应之感。重点品析“毁灭”与“创造”。战争毁灭一切,而牧羊人用双手创造奇迹。

2.品味三幅画面

课文怎样描写了荒原的巨大变化?

预设:废墟、不毛之地 森林、溪水 绿洲、生机勃勃

学法提示:关注细腻描写的句子,品析数量词。比如描写树林成片时的“一万”“两万”“十万”,和句子“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

“一”和“万”对比,体现了什么呢?从“一”到“万”,经过多长时间?

这一过程,需要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找到荒原的“变”是因为牧羊人的“不变”。

探究:题目能不能改为“植树的男人”?为什么?说说你的看法。

3.了解一个人物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课文开头这样写道。牧羊人是否符合这一标准呢?课文是怎样描写牧羊人的呢?圈点勾画重点词句,仔细揣摩。

提示:

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

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他一直在种树。

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创造的……

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4.感受精神真谛

再读五、六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还写了这两个自然段?作者为什么不把牧羊人塑造成为为了植树生活得一塌糊涂捉襟见肘的人呢?

提示:①自信、平和、生活整洁井井有条

②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

③无私奉献与美好生活并不矛盾

三、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二、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