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案

一、陋室铭教案

教学目标: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陋室铭》一文中,这“陋室”是什么意思?简陋的屋子,“铭”呢?原指金属器物上所刻的文字,用以歌颂功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成了一种用韵的文体。比如说:座右铭(“座右铭”,本指古人写出来放在座位右边的格言,后泛指人们激励、警戒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的格言。)能告诉大家,你的座右铭吗?今天,我们来看看唐代的一位诗人--刘禹锡,他在《陋室铭》中又要向我们表露怎样的心迹?谁来介绍一下刘禹锡?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早年参与王叔文派政治革新运动。王叔文派政治革新运动失败,从此踏上了漫长的贬谪之路,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在艰苦的环境里作了几十年地方官,晚年任太子宾客。那他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写上这一篇《陋室铭》的呢?

写作背景简介:刘禹锡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时的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和州知县策某是个势力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刘禹锡住到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不但没有埋怨,反而很高兴,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他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策知县,于是策某令衙内书吏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到一间半。新宅位于德胜河,附近还有一排排杨柳树,环境还不错。刘禹锡也没有计较,他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县见他仍是悠然自得,又把刘禹锡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其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狗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了,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二、朗读,理解文意。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需要掌握的字词。

山不在高:在:在乎 有仙则名: 名:著名 有龙则灵:灵:灵气,神气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这 惟:只 德:品德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谈笑有鸿儒: 儒:大 儒:有学问的人

往来无白丁:白丁:原意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可以调素琴:调:调弄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 劳:使……劳累

行:形体,身体 孔子云: 云:说 何陋之有:何:什么

三、分析文章。

1、作者在陋室里过得怎么样?(从生活环境,往来人员,日常生活方面来分析。)

讨论后教师总结:

生活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清幽雅静

往来人员: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博学多才

日常生活:可以调素琴……劳形。高雅脱俗

2、你觉得作者写《陋室铭》的目的是要突出什么?

找中心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安于清贫的物质生活,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作者借陋室表现了他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的品质。

3、品德高尚,这屋子就不简陋了吗?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

陋:房子的简陋。不陋:是指精神上的。意思是说如果住在简陋屋子里的人的精神品质高尚的话,就不觉得陋了。作者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安于清贫的物质生活,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作者想借陋室表现他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的品质。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历:喜欢做的事,做了很多都不觉得累,不喜欢做的事,一听说,心里就烦。看来,在很多情况下,心情决定你完成任务的情况。这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心态决定状态。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要摆正心态,这样才可能事半功倍。

4、作者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有远大的抱负。

5、文章一开头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接着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的特点,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作者借写陋室表达了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写法叫什么?

托物言志。

三、总结拓展。

《陋室铭》一文,自问世以来,仿写的最多。你能不能用《陋室铭》一文的形式,仿写几句表明你的想法?

附:教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可以写情书,想女友。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场。心里云:“混张文凭。”

网虫铭

电脑好坏,能玩就行;网速快慢,能上则灵。斯是卧室,唯我独尊。夜深人静时,网上任我行。谈笑有网友,往来无病毒。可以玩游戏,聊QQ。无妈妈之唠叨,无爸爸之叮咛。美国小盖茨,中国李嘉诚。心里云:"何错之有?"

作业铭

作业不多,乱写一通。仔细检查,错误百出。人人能做对,到我就不行;老师一批评,马上就脸红;回到座位上,立即就改正,同学嘲笑我,无地容。写作业太粗心,挨批评天天有。众人曰:"白字先生!"。

诀窍铭

官不在大,能贪则名。学不在深,有权则灵。斯是别墅,唯其温馨。出入高级车,穿梭歌舞厅。吃喝用公款,收礼循私情。眼中孔方兄,赵公明。喜甜音之悦耳,爱欠拍而忘形。上班品香茶,下班筑“长城”。群众曰:“祸国殃民。”

关系铭

想被重用,拍马就行。欲己晋升,礼拜要勤。斯是决窍,唯吾妙用。好话不怕多,献媚在于精。善于拉关系,惯于巧钻营。可以分回扣,讨欢心。无奔波之辛苦,无推敲之伤神。私房细细唠,好酒慢慢斟。人赞曰:“绝顶聪明。”

二、爱莲说教学案

教学目标:

1、能够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领悟短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

2、能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3、能理解本文独特新颖的结构方式。

4、能感受到文学的美,学会怎样欣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点

“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作者的志趣和情感。

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的手法和结构方式。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淤( )泥 洗濯( ) 清涟( )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吗?

(1)可爱者甚蕃( ) (2)出淤泥而不染( )

(3)香远益清( ) (4)亭亭净植( )

(5)濯清涟而不妖( ) (6)不可亵玩焉( )

(7)陶后鲜有闻( ) (8)同予者何人?( )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

2、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有感情,注意朗读的语调语气。3.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4、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四)研读探究

1、分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美在哪里?

综合意见,各组发表意见。(班上发言)

老师综合归纳:

2、从四个方面进行赏析

1)貌美品美

抽一学生读描写莲的文字。(多媒体展示)

讨论:读到这里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人)

2)语言优美。表现的形式(1)骈散结合 (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手法巧妙:讲:语言组合形成文章,怎样使语言达到最佳效果,这就靠表现技巧,本文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 “衬托”的手法。

4)结构精巧:(多媒体展示)一条线索: 两个衬托: 三种类型:

这三方面的巧妙融合,把这篇短文凝聚成了天衣无缝的艺术佳品。

(五)、拓展延伸

1、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3、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4、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5、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6、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8、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9、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10、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11、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12、 “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花什么相的品格?

三 教师小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四 巩固练习

默写。

(1)《爱莲说》一文中写莲花品质的名句是

(2)《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5)文章的主旨句是

(6)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