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观点
《鱼我所欲也》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出自《孟子·告子上》,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
原文节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
相关内容
-
鱼我所欲也译文
鱼我所欲也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
-
鱼我所欲也批评见利忘义
鱼我所欲也批评见利忘义,,1、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第一段是用“我”“人”的行为作事实论据,通过推究原因论证了中心论点.3、承接第一段,文章的第二、第三段又用具体的事实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加严密有力.第二段(从“一箪食”到“乞人不屑也”)举出“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的事实证明饥者照样有人的“本心”:“所欲有...
-
鱼我所欲也23段
鱼我所欲也23段,,《鱼我所欲也》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
-
鱼我所欲也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
鱼我所欲也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一、通假字1.辟:“避”,躲避2.辩:“辨”,辨别3.得:“德”,感激4.与:“欤”,吗5.乡:“向”,从前• 二、一词多义• 1.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欤”语气词,“吗”• 蹴尔而与之: 给予•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2.而 ①修饰:蹴尔而与之呼尔而与之笑而应曰杂然而前陈者②顺接:乡为身死而不受三、古今异义1.钟古义: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例...
-
与妻书情感
与妻书情感,,《与妻书》表达了革命者的生死观和幸福观情感,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情真意切,催人泪下。形式上是一封家书,实际上是一篇感情真挚,说理深刻,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它反映了一个民主主义革命战士高尚的内心世界。《与妻书》是清朝末年革命烈士林觉民在1911年4月24日晚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他把家庭幸福、...
-
与妻书读后感
与妻书读后感,,《与妻书》表达了革命者的生死观和幸福观情感,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情真意切,催人泪下。形式上是一封家书,实际上是一篇感情真挚,说理深刻,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它反映了一个民主主义革命战士高尚的内心世界。《与妻书》是清朝末年革命烈士林觉民在1911年4月24日晚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他把家庭幸福...
-
孔子与孟子的关系
孔子与孟子的关系,,孟子只能算是孔子的徒孙,孟子跟孔子其实并不是一个时代的,孔子是春秋末期鲁国人,而孟子则是战国时期邹国人,但是他们也存在着共同之处,那就是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同时他也是当时儒派的代表人物,他对孔子是比较推崇的,世人将孟子称之为“亚圣”,甚至后来跟孔子合称为“孔孟”,因此孟子可以说是孔子思想重要的传承者。不过孔子在学术方面要比孟子更高一些,孔...
-
寡人之于国也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寡人之于国也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这句话出自战国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节选原文: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白话译文:“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
-
寡人之于国也什么意思
寡人之于国也什么意思,,“寡人之于国也”意思是我对于国家。《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文章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
-
寡人之于国也国什么意思
寡人之于国也国什么意思,,皇帝对于治理国家(的意见和看法)。全句是: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
-
读完孟子的读后感
读完孟子的读后感,,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教育我们怎样做人做事的好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今天,我在我们所学的《经典诵读》里读了《孟子》。首先,我觉得《孟子》经典之处在于他有胆量说出来。比如:“惟孟子挺名世之才,秉先决之志,拔邪树正,高行历辞。”短短几句说明了孟子敢说敢当的气度。在《梁惠王》里,讲了孟子对国王的教导,使得国王暗自佩服“寡人愿安承教”。其次,我觉得孟子的每...
-
鱼我所欲也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鱼我所欲也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很可能是孟子。《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
-
鱼我所欲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心指什么
鱼我所欲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心指什么,,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的意思是:是天性;是本性。“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意思是并非只是贤人有这种本性。《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
-
《孟子》学后感
《孟子》学后感,,仅读《孟子》几章,可将其为政理想概括为:为政一处,造福一方;为政一时,泽被千秋;为政以仁,民众拱之如日月;为政以利,民众视之如草芥。而对比今之为政者,有些领导,如日月乎?如草芥乎?其对己,恨不能尽天下之财物为我所有;对他人,恨不能有一毫财物为他所用;视己为至贵至尊,视他则至微至陋;口里大呼“君子当淡泊名利,自强不息”,实则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以利盈我”;美其名曰“领导就是公仆,...
-
孟子二章翻译
孟子二章翻译,,鱼我所欲也翻译: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
-
读孟子后的收获和感想
读孟子后的收获和感想,,感触最深的是《告子上下》这篇,在阐述行善论的学说。第一,人性本是善。孟子说:“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有无不下。”人的性善,是普遍的共同属性。 首先,孟子性善说的第一个问题,是没对“善”做出清晰界定。在其著作中,无法找到善的确切含义,对善的所指需要通过相关论述去把握。张奇伟提出,之所以能使不同观点的人在不做界定条件下同以善恶谈人性,是由于人们对善恶指代已取得...
-
《孟子》二章原文及注释
《孟子》二章原文及注释,,【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得道多助,失...
-
《孟子》二章读后感
《孟子》二章读后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这些闪烁着人生智慧的警句, 不知点燃过多少孜孜不倦的求索者思想的火花,它让人懂得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性;它促人明了"施仁政” ”行王道” 的治国理想;它让人彻悟"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真谛。这些千古绝论,就出自于春秋战国时孟子的《孟子》两章。《孟子》两章,皆为说理散文。"得道多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