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几年级
根据教材版本的不同会有差异的。在苏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第2课为《白杨礼赞》;在语文版语文教材的九年级上册第1课为《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散文。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歌颂北方农民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
分段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
段意:总领全文并点题,奠定全文对白杨树强烈赞美的基调。
第二部分:第2—4段
段意:运用化静为动的手法由描绘西北高原的景引出白杨树,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5—6段
段意:赞颂白杨树力争上游、紧密团结,不屈不挠的精神。
第四部分:第7—8段
段意:歌颂白杨树朴实的风格,内在的美质,由树及人地概括白杨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第9段
段意:斥责那些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再一次赞美白杨树,首尾呼应。
相关内容
-
白杨礼赞体裁
白杨礼赞体裁,,《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散文。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对于那些“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也投出了辛辣的嘲讽。文章立意高远,形象鲜明,结构严谨,语言简练。这篇散文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
-
白杨礼赞层次
白杨礼赞层次,,第一部分:第1段段意:总领全文并点题,奠定全文对白杨树强烈赞美的基调。第二部分:第2—4段段意:运用化静为动的手法由描绘西北高原的景引出白杨树,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第三部分:第5—6段段意:赞颂白杨树力争上游、紧密团结,不屈不挠的精神。第四部分:第7—8段段意:歌颂白杨树朴实的风格,内在的美质,由树及人地概括白杨的象征意义。第五部分:第9段段意:斥责那些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
-
白杨礼赞文学评论
白杨礼赞文学评论,,《白杨礼赞》是由现代著名作家茅盾于抗日战争时期完成的。茅盾还是社会活动家、文学评论家,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一,是革命文艺的莫基人之一。他四处讲学时的所见所闻,使得他认清了重庆及延安两个政党的巨大差异,意识到抗日根据地的共产党紧紧的将普通农民凝聚在一起,是民心之所向,是能够给全国人民给中国带来希望和未来的政党。他由衷的想歌颂共产党的功绩,然而当时言论不自由以及政治迫害的社会现实...
-
肖邦故园分段
肖邦故园分段,,1、第一部分(第1—2段),对肖邦故居的历史回顾。2、第二部分(第3—8段),重点阐述肖邦故居以及它周围的环境与艺术家创作的 密切联系,强调了肖邦故居的朴素、简陋,周围景致的形、声、色的微妙变化, 以及它们在肖邦音乐中的完美体现。3、第三部分(第9—12段),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作者满含深情地写了肖邦对 这片故土的热爱。从出生地,到少年时代的探望故里,青年时代的故园告别, 再到在...
-
白杨礼赞阅读
白杨礼赞阅读,,1.本文段选自一写的(白杨礼赞) ,该文是一篇托物言二的散文。2.对第③句中"好女子”的“好” 的解释,恰当的是哪一项?0A.美 B.婆婆 C.旁逸斜出3.本文段的四个反问句的顺序能否颠倒?(A.不能,四句是递进关系B.能,四句是并列关系C.不能,四句是因果关系D.不能,第-句总括后三句,后三句是因果关系4本文段层次划分最恰当的是哪一项?0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②③④⑤⑥...
-
白杨礼赞线索
白杨礼赞线索,,是:以“礼赞”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的。 补充: 文章开宗明义,点出“我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就在于它的“不平凡”。接着通过介绍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引出那“傲然地耸立”的白杨树,继而描述了白杨树的外部形象和内在气质,突出了它“不平凡””的特点,并再三赞美它“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然后紧扣这“不平凡”展开联想和想象,由树及人,道出了它的象征意义,进一步表明:“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
-
白杨礼赞感悟50字
白杨礼赞感悟50字,,第一篇:今天早上,我读了《松树的风格》这篇文章。茅盾笔下的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中华民族所不可或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白杨树的样貌虽然不美丽,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枝丫,但是它却有着美丽的内心,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在西北那个险峻的环境中,靠着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和信念,扎下了根。在西北,它很普遍,也许不受人们的重视,但是...
-
白杨礼赞的作者
白杨礼赞的作者,,《白杨礼赞》的作者是茅盾。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茅盾是他的一个笔名,他还用过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笔名。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
-
白杨礼赞8段
白杨礼赞8段,,第八段歌颂白杨树朴实的风格,内在的美质,由树及人地概括白杨的象征意义。作者用别具一格的审美眼光,从白杨树的朴实风格、内在的美质,联想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以及他们团结一致、坚持抗战,用血写出了新中国历史的革命精神和意志。文章一连用四个反诘语气的句式,层层联想开去,一气呵成,感情激越,气势不凡。第八段囊括上文。白杨树的象征含义在作者反复吟咏不平凡的白杨...
-
我们爱你啊中国知识点
我们爱你啊中国知识点,,1、易考点:(1) 全诗的结构:总分总,开头是歌颂祖国的幅员辽阔,总写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2)全诗是从五个方面来赞美祖国的:山河壮丽、物产丰富、民族多样、历史辉煌、精神伟大。(3) 关于桂林山水的诗句: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关于西湖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关于黄山的诗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关于庐山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关...
-
敬业与乐业为什么要敬业
敬业与乐业为什么要敬业,,“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原文中这句话说明了敬业的原因。敬业,是人们对待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一种态度,是支撑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是发自内心的持久精神动力。《敬业与乐业》一开始,梁启超就引用国人熟悉的儒家经典《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中的格言,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下来,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最后,又用...
-
白杨礼赞赏析
白杨礼赞赏析,,这篇抒情散文写于1941年。1940年5月 , 茅循离开新疆返回内陆,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这篇文章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
-
白杨礼赞目的
白杨礼赞目的,,《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散文。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对于那些“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也投出了辛辣的嘲讽。文章立意高远,形象鲜明,结构严谨,语言简练。这篇文章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
白杨礼赞教案
白杨礼赞教案,,一、导入新课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我们欣赏过“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的柳韵,瞻仰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姿,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影。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二、解题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家,创作了《林家铺子》《子夜》《春蚕》《秋收》《残冬》等小说。在...
-
肖邦故园的分段
肖邦故园的分段,,文本以肖邦故园为切入点,介绍了肖邦故居的历史和现状,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那种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回顾肖邦故园的历史;第二部分(第3~8段) ,肖邦音乐与故园景色的密切联系;第三部分(第9~12段),肖邦热爱故园;第四部分(第13~19段) ,肖邦故园成为波兰人民的精神支柱;第五部分(第20~27段)...
-
梅岭三章教学反思简短
梅岭三章教学反思简短,,一、介绍作者,背景陈毅。名世俊,字仲弘,中国共产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在敌人围追堵截的危难时刻,深陷困境的陈毅写下了豪气冲天的《梅岭三章》这组诗诠释了为理想而牺牲生命的革命精神,这组诗赞扬了为自由而奉献头颅的豪迈情怀,诗歌学习,朗读为本。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春,陈毅同...
-
老师领进门分段
老师领进门分段,,课文分段:第一段(1—2自然段)写“我”在只有一个四复式班的学校上学,听口才、文笔都很好的田老师上课。第二段(3-6自然段)写开学头一天田老师讲课文说故事使“我”入了迷。第三段(7—8自然段)写“我”对启蒙老师的敬爱。田老师讲故事娓娓动听、引人入深、身临其境;我喜欢听田老师讲的故事,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被田老师的文学艺术吸引了,感染了,从此我爱上了文学,形成了从事文学的愿望。重...
-
白杨礼赞文学批评
白杨礼赞文学批评,,《白杨礼赞》是由现代著名作家茅盾于抗日战争时期完成的,茅盾还是社会活动家、文学评论家,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是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他四处讲学时的所见所闻,使得他认清了重庆及延安两个政党的巨大差异,意识到抗日根据地的共产党紧紧的将普通农民凝聚在一起,是民心之所向,是能够给全国人民给中国带来希望和未来的政党。他由衷的想歌颂共产党的功绩,然而当时言论不自由以及政治迫害的社会现实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