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情景式默写及答案常考

1.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好古文”,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2.《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师说》中,韩愈认为士大夫们不能像“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那样相互为师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年相若”、“道相似”,如果彼此为师,就会出现“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尴尬局面。

4.《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两句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5.(1)在信息时代,能力与年龄不再有直接的关系,各行各业涌现了一大批年轻的专家。这可 以用《师说》中“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解释。

6.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韩愈在《师说》中也明确提出了择师的标准:“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7.随着时代的进步,IT行业出现了很多学生业绩赶超老师的事例,许多人用韩愈的《师说》中两句话发感慨,这两句是“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8.韩愈《师说》中,揭示本文写作缘由的句子是“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9.柳宗元曾在《答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韩愈在《师说》中也描述了类似的现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10.韩愈在《师说》中通过“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得出结论的句子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