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今世的证据每段关键句
全文第一部分(第1—3段):曾经生活过的故乡事物是自己生命历程的证明。
第1段:带着一种逝去才知珍惜的伤感反思“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以及想当然地认为新事物会代替它们的错误想法。
〔品味〕第二句的三个动作用“ 随便”修饰,表示出不懂珍惜时的随意性,同时也表现了自己的懊悔。
〔体会〕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第2段:写自己现在已明白“曾经拥有的事物”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希望这些“证据”能够留下。
〔品味〕“这些”指第一、第二节所写的原来家园的事物。因为“ 这些”都是证明我当年故乡的生活,在它们身上留下了“ 我”生命的印记。“ 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这是本篇的关键词。
〔体会〕作者用拟人的手法与“ 曾经拥有的事物”对话,表达了深深的眷恋、懊悔与伤感。
第3段:总结第一部分,重申懊悔之意。
〔品味〕一再强调“不知道”:许多事理总是要经过人生历练和心灵思考才会明白,等到明白时,时间的流水已经带走了许多的东西,所以人生常有遗憾。文章开篇实际是站在今天对昨天的假设。“需要证明”:人活在世界上是需要对象来证明自己的,如同任何事物一样,自己并不能证明自己。证明来自于他人,来自于自己生活的地方,来自于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些都是人生命的痕迹。
〔体会〕 到此段,作者连续使用了一个“还不懂得”和三个“不知道”。
第二部分(第4—6段)写曾经的生活没有了见证。
第4段:回忆曾经的生活。
〔品味〕前两句承接上段,开启下文。连续用了七个反问来深刻表现“ 我”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即消失过去无法证明,细腻充分地表现了对故乡生活的深深依恋。连用六个“真的”,写出失去证据后的无奈。“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都领受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那时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熟悉,月光对事物的渗浸,也可以说是作者情感对事物的浸透。
〔体会〕这里的描写非常的细致动人。
第5段:感伤曾经的生活现在无人关心。
〔品味〕风“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是写“ 经历”给人留下的深深的印象,非常细腻。
〔体会〕这一切,无法得到证实。
第6段:总结第二部分,写曾经的生活不可见证。
〔品味〕文章的意思又进一层。“内心的生存”是一个复杂的表述,包含了人内心丰富的精神生活。如果人“ 内心的生存”找不到依凭,那么就会产生空虚感和漂泊感,所谓“精神的流浪”是现代人常有的精神疾患。本文的“ 证据”、“ 村庄”、“ 家园”实际上都包含多层的意思,既是日常生活的,又是精神的。几个“ 没有”的含义是说这些都可以证明,不能失掉“证据”。
〔体会〕这一段是对4、5两段的总结。过去的贴近自然的生活因不可再现而“ 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连自己都“产生怀疑”;而人们已不再关注自然对生命乃至人生的影响,故而作者感叹“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故乡的改变及引发的思考。
第7段:写故乡的改变。
〔品味〕 “我的”成了“ 别人的”,暗含了对变化的无奈。隐含了故园不再的感伤。“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人为的痕迹(证明自己的生命、生存的证据)总会被时间吞噬。“漫长等待的是什么”,这个句子不好理解,但推断一下,应该是“ 证据”的消失,等待的是一个个证据的消失,复归于自然本来的面目。
〔体会〕详写人们打土墙的情态,隐含着作者对人们留下“ 证据”的“ 自豪”所持的态度。
第8段:写作者由故乡面貌的变化引发的对生命价值的疑惑。
〔品味〕 生命的消失“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他们的生命意义何在?“ 我”的时光与曾经鲜活的成长历程,在生活环境变化之后,有无价值?意义何在?这是任何人很难回答的问题。
〔体会〕 这是作者最深刻、最有哲学意义的思考。
第四部分(第9段):“家园废失”结束全文,使全文笼罩在浓浓的伤感之中。
〔品味〕“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含义是:家园没有了,失去了,我要到哪里去寻我的家园呢?我又怎么能找到我的家园呢?我对家乡的寻找不都成了徒劳?以寻找家乡未果的失落,反衬对家乡的难忘,根本上还是写难忘的是乡愁。无法排遣的剪不断、理还乱的依然是乡愁。
〔体会〕 一个人要想将他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们会长久地留存在记忆中,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只有这样,“家园”才不会废失,否则,就如结尾所言,人只能在“虚无”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