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高中时就读过《欧也妮・葛朗台》这本外国名著。当时,我看到一句话“你比葛朗台还葛朗台”,我不知道葛朗台是谁,更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这句话引发了我的兴趣,于是,我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葛朗台是《欧也妮・葛朗台》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视金钱如生命的守财奴。由于他极端的吝啬,也就有了“你比葛朗台还葛朗台”这个比喻人非常吝啬,极具讽刺意味的一句话。

最近,我又看了一遍《欧也妮・葛朗台》这本名著,然而,和高中阅读时不同的是,我这次没有把重点放到葛朗台这个主人公身上,而是,金钱思想极为突出的那个时代和欧也妮那个纯美,和那个时代“格格不入”的人物形象身上。诚然,人们提起《欧也妮・葛朗台》这本书,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葛朗台这个吝啬鬼,毋庸置疑,他是小说的主人公,但他也许只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典型代表,和他一样甚至比他还吝啬的资产阶级大有人在。因此,从葛朗台出发,看那个时代的金钱观、价值观和整体风气,以及那个容易被人忽视却代表着“真、善、美”和巴尔扎克赋予深刻意义和向往的欧也妮,从这个角度重读《欧也妮・葛朗台》,我认为会更有意义。

小说的主人公葛朗台原本是法国一个小县城的普通箍铜匠。在革命动荡的形势下,他靠投机钻营,变成了资产阶级暴发户。他专横冷酷,吝啬贪婪,为了钱财,不惜牺牲自己的妻子和女儿,是一个活脱的资产阶级吝啬鬼、守财奴的典型。

前面说过,他不过是当时资产阶级的一分子,他的价值观和生活是那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真是写照。在这里,不去评判葛朗台的种种性格和价值观,而把目光更多的放在那个时代。小说的故事情节发生在1819年到1829年间,那个时代法国社会充满了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上升的资产阶级正在逼攻渐趋衰亡的贵族阶级,贵族阶级还在作垂死挣扎,同时无产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展开政治斗争。

当时的路易・菲立普“七月王朝”是为金融贵族资产阶级服务的,它不过是“剥削法国国民财富的股份公司”。资产阶级吸血鬼、投机商人、高利贷者以及各式各样的暴发户,横行市场,搜刮大量的国民财富,控制国家经济命脉。还有成批的冒险家、野心家到国外掠夺殖民地,贩卖人口,聚敛钱财,回国后与金融资产阶级沆瀣一气,为所欲为。

在这个社会里,资产阶级利欲腐蚀了各个部门的所有细胞。由于“钱魔”恣意劫掠,人民的贫困与饥饿越来越严重,人民的抗议与不满越来越强烈。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在积累这种反抗情绪,被侮辱被损害的其他阶层,也在积累这种反抗情绪。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早在波旁王朝复辟时期(1814-1830),金融巨头,唯利是图的资本宗,已经成为实际上的统治者,他们和人民的矛盾已经发生并且在发展,只不过蒙上了一层反贵族阶级复辟的薄薄的纱幕。资产阶级1830年七月革命的后果,到底撕破了这个纱幕,从此劳资矛盾逐渐升到了主要地位。生活与创作在这个社会中的巴尔扎克,目睹金融巨头的专横,高利贷者的凶狠,贵族阶级的颓唐,同他们打过交道,受过他们的歧视、迫害与影响,因此有深刻的感受。

他把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感受到的材料,加以选择、集中、提炼,经过一番“改造制作功夫”,使带有本质意义的形成自己的创作的基本思想。因此,可以说,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真实的反映了当时整个的社会风气和资产阶级的价值观。那个时代,满身铜臭、浑身“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的资产阶级,在以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毒化腐蚀着社会风气,金钱开始充斥社会各个角落。

资产阶级逐渐取代封建阶级的历史过程,也是金钱关系逐渐取代封建伦理关系,成为人与人之间最主要关系的历史过程。在那个一切以金钱为轴心的社会里,巴尔扎克为我们塑造了欧也妮这样一个勤劳节俭、纯朴善良、忍耐怜悯、重情轻利的人间奇女子形象。她“出污泥而不染”,如同大自然中未被人们发现的一朵鲜花,纯洁而清新。

这就是那个时代少有的美。欧也妮出生在法国外省小城索漠的一个富有之家。这个几百万财产的富有继承人,处处受到人们的艳羡和奉承,但是与葛朗台生活在同一个家庭的她,却是一个与父亲在道德、情操、理想诸方面完全不同的,纯洁无私的少女。

她天真烂漫,不爱钱财,从小与母亲过着极简朴的生活。欧也妮没有一般人喜欢的那种漂亮,却有一种理想的纯洁而高尚的美,同样,她的感情也是那样的纯贞,在见到堂弟查理后,她不顾一切地投入爱河。欧也妮为了爱情生平第一次敢于违拗老葛朗台的意志,他为查理所做的一切都让一向吝啬的葛朗台痛骂不已,认为这样“把我的楼板都会拆掉的”。

爱情让欧也妮内心充满无私的激情,即使冒着被父亲粗暴惩罚的危险,她也毫不退缩。当查理被迫决定远涉重洋前往印度梦想发财而缺少资金时,欧也妮把她长年积蓄的价值六千法郎的金币毫不保留地赠送给他。她还天真地表白:“查理,收下吧。

到今天早上,我还不知道钱是什么东西,是你教我明白了,钱不过是一种工具,仅此而已。”欧也妮果真为爱情遭到了老葛朗台的严厉惩罚,大冬天里她被关在房间只靠面包清水过日子。面对惩罚,她毫不屈服,坦然处之。

这种为了爱情可以付出一切,可以不顾一切的态度,巴尔扎克认为世所罕有,他借被深深感动的查理之口说:“这种风气在法国已荡然无存,在德国如果有的话,可能也只存在于传说,存在于奥古斯都・拉封丹的小说。”欧也妮的爱情注定是悲剧结局,在一切事物皆以金钱为衡量标准的时代是不会有真正爱情的。查理这个巴黎上流社会出来的花花公子,父母过于溺爱,上流社会过于奉承,使得他不可能有什么深厚的感情。

他欣然接受了表姐的爱情,因为以他巴黎人的眼光,像他这样落魄的人别人避之犹恐不及,还谈什么爱情!他和欧也妮山盟海誓,表示要“永不变心”,并把嵌有父母肖像的梳妆匣托她代为保管。可是当查理离开索漠出海发财,在人群中混久了,跑的地方多了,他的思想发生了改变,变得残忍而贪婪。他贩卖人口,放高利贷,倒卖脏物,走私偷税,藐视人权,成为一个十恶不赦的恶棍。

和各种肤色的女人相好之后,他把欧也妮以及信誓旦旦的爱情誓言忘得干干净净,“欧也妮所占的位置,既不在他心里,也不在他的思想里,而是作为借给六千法郎的债主,在他的来往帐目里。”欧也妮七年的痴心等待到头来却是一场痛苦,她悲痛并勇敢的承受了命运的打击。为了挽救查理的名声,她派人到巴黎去清偿了叔父的债务,从而成全了查理的濒临破灭的婚姻。

“这是爱,是真正的爱,是天使之爱,是以痛苦生以痛苦死的高傲的爱。”这便是欧也妮的第一次爱情,也是一生中仅有的一次爱情。她对爱情的纯美、真诚的梦,碎了。

欧也妮根本不把金钱放在心上,即使她后来得到了大笔的遗产,她向往天国,过着虔诚慈爱的生活,只有一些圣洁的思想,不断地暗中援助受难的人。她慷慨解囊,设立了一些虔诚慈善的基金,捐建了一所养老院,几所教会小学,一座收藏丰富的公共图书馆,装修了几处教堂。这个女子的手治愈了多少家庭的暗伤隐痛。

她“挟着一连串的善行义举向天国前进”。“这便是这个身在尘世,却未受尘世玷污,生来是做贤妻良母,却又无夫无子无家庭的女人的人生经历。”巴尔扎克怀着无限同情,描写了欧也妮的不幸遭遇,痛斥了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对美好人性的肆意践踏。

在他看来,社会灾难的产生往往是由于人们过度膨胀的私欲造成的。金钱使葛朗台变得贪婪吝啬,金钱泯灭了他的自然人性。他对金钱无所顾忌地追求和占有,不但破坏了家庭的天伦之乐,导致妻子凄惨地死去,也断送了欧也妮一生的幸福。

查理的始乱终弃寡情薄义是整个拜金主义社会风气熏陶的必然结果。所以,在这个金钱肆虐的社会,欧也妮的一生注定是没有幸福的一生,注定要在孤独凄凉中结束生命。与此同时,巴尔扎克更以极大的热情赞美了欧也妮的高贵品质和宗教虔诚,为世人树立了一个光辉灿烂的典范。

她的勤劳俭朴和至真性情,她的善良慷慨和虔信宗教,在这个道德沦落人心不古的利己主义泥潭之中,恰如一支卓然摇曳的圣洁之花,以她的绝世独立突出了世道人心的险恶和金钱对人性的异化,更以尘世的肮脏污浊彰显了她的纯洁乃至于圣洁。无可置疑,她是那个时代少有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