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节选)赏析

鉴赏剧本《屈原》的节选部分,可以从两方面去着重理解:一是郭沫若创作部历史剧的动机;二从“雷电颂”的艺术手法看郭沫若要表现的“物我同化。”

郭沫若创作历史剧《屈原》时正值1942年1月,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作者说:“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朝代。”作者要达到的目的是,鞭挞国民党反映派黑暗统治,表达人民心中的愤怒,借屈原的悲剧,展开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卖国与爱国之间尖锐激烈的斗争,借古讽今。

郭沫若(1892 – 1978)四川乐山人,在现代文学史上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与历史剧作家。他是鲁迅在20世纪初热切呼唤、终于出现的摩罗诗人,又是新中国的预言诗人。1921年出版诗集《女神》,体现与时候的需要与诗人创作个性的统一。另有作品集《星空》、《前茅》、《恢复》;不说三部曲《歧路》、《炼狱》、《十字架》;剧本《卓文君》、《聂 》、《王昭君》、《虎符》、《高渐离》、《南冠草》、《孔雀胆》、《蔡文姬》、《屈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