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对死的说法

1.按身份等级 谓天子死为“崩”或“驾崩”,诸侯死为“薨”,大夫死为“卒(zu)”,一般官员死称“逝”,士死曰“不禄”,庶人(平民)死曰“死”。 清代对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死曰“卒”。

2.按年龄 不满20岁死曰“殇”,此又分三类:8~11岁为“下殇”,12~15岁“中殇”。16~19岁为“上殇”。但男子已订婚,女子已许嫁者则不为“殇”。 青壮年死谓之“夭亡”,但于讣告上写“疾终”,引魂幡、《荐亡文疏》上均...

3.按特殊原因 为某事舍命为“殉”,战争中死于阵地者谓之“阵亡”,现作“牺牲”。死于外地谓之“客死”,死于非命谓之“凶死”。

4.按不同宗教 和尚死谓之“圆寂”、“云寂”

古代对于死的不同说法 古代对于死的不同说法 第1页,共11页。●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说法有不同。●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很严的社会中,不同的阶层人的死须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