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十五讲游鱼之乐赏析
1、中国美学的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而成就不如料想的多。这其中有中国美学问题的难定,史料的驳杂等原因。然而,五十年来中国美学的最大不利是缺乏学术的眼光与方法。因而一句话可以演成长篇大论,一部长篇大论可以被一句话打倒。朱良志教授常说做些学术。他自己也以此自律。前此出版的专著都贯注这一学术追求。而如今这部《中国美学十五讲》也应作如是观。
2、本书是作者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的讲稿。今收入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本书中多为作者精思独得之言,而不流连于枝叶。读之令人壮而不傲,尤其使人意豁。
3、看书就如观览庭院。写书评无非是有感于房屋的富美,材料的坚实,间架的合理,或是对自己有了某些启示,想与房主多攀谈几句。别无他意。
相关内容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作者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作者,,《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作者是当代诗人舒婷。此诗精选了一组组意象,描述了中国过去的贫穷,和人民千百年来的梦想与苦难,亦展现了中国让人振奋的崛起和新生,深情地抒发了诗人自己对祖国的无比热爱、无限期盼和献身决心。前两节沉郁、凝重,充满对祖国灾难历史、严峻现实的哀痛;后两节清新、明快,流露出祖国摆脱苦难、正欲奋飞的欢悦;全诗交融着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涌动激情,读来令人荡...
-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的意思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的意思,,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的意思: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渔父》出自《楚辞》,东汉文学家王逸认为:“《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 是屈原在被流放后,政治上被迫害,个人人生遇到了一种困顿,处在困恶之境下创作出来的作品。茅盾《楚辞与中国神话》和郭沫若《屈原研究》认为非屈原作品,而是屈原的学生宋玉或战国时期楚国的人而作。蔡靖泉《楚文学史》亦引以上观点。主张各异,...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课时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课时教案,,一、复习导入:1、这篇演讲词简短精要,朴实通俗,深入浅出,读来亲切有味,没有说教气息,这种风格也是漫谈式论说文的一个特点。这种风格的形成除了语言的明白通俗外,与行文的灵活和说理方法的多种多样也是分不开的。采用的说理方法:一是引用古语。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第三段中引用了《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
-
谈中国诗课后题答案
谈中国诗课后题答案,,你读过不少中国诗,也读过一些外国诗,你认为中国诗有哪些特征?作者对中国诗的特征是怎样阐述的?你怎样评价作者的观点?设题意图:高中生已经读过一些外国诗,更读了不少中国诗,应该对中国诗的特点有一些认识。因此引导学生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阅读课文,可以与作者更好地沟通,对中国诗的特征有更深的认识。参考答案:第一问。中国诗的特征,可依学生的认识自由理解,共同探讨。教师也可引导学生边阅读课...
-
青山不老感悟
青山不老感悟,,青山不老感悟:“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什么地方呢?这竟是中国的晋西北,干旱、霜冻、沙尘暴盘踞之地!我不觉惊诧了,“这样的地方,怎会有文章开头的那一片绿色?”原来,是因为那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他在65岁时居然组织了7位老汉共同治理山沟。在老伴过世时,他顾不得悲伤,更加坚定要“绿化环境到死”的信念;在女儿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却不...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1.12段论证方法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1.12段论证方法,,《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1段论证方法:事实论证。12段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6到10段从理论上记述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传统的中国教育状况,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并联具体实例和自己的实际,提出中心论点: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即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
-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这篇文章是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埃里希·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爱的艺术》一书阐述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种能力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专注力和耐性的艺术。作品简介:埃里希·弗罗姆所著的《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这部著作自1956年问世以来已经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仅英文版就...
-
听抗战故事读后感100字
听抗战故事读后感100字,,对于现在处于和平时期的我们,对于正在纪念抗战胜利的我们,千万不要忘记60年前的那段耻辱!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导下,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抗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70年前,一名中国记者登陆刚刚投降的日本进行采访,把他在日本的见闻和感受都记录了下来,告诫中国人:所...
-
雷雨二少爷是谁的孩子
雷雨二少爷是谁的孩子,,周冲是周朴园的二儿子。说《雷雨》是中国话剧史上的一座丰碑,一点都不过分,强烈的戏剧冲突,鲜明的人物形象,再加上历代艺术家的真情演绎,这就构成了《雷雨》的厚重基石。周冲是朝阳,他孩子气,天真,善良,又有点冲动。这几乎是一个完美的孩子啊。可是四凤不爱他。周冲的悲剧就在于他懂得爱的时候没有遇到一个更好的导师,当然当他遇到繁漪般的女人后会不会和周萍一样,那还两说,一直觉得周冲很可惜...
-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800字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800字,,他,是一名外交官,而她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他们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9年来,他们一直持续他们的执教生涯, 9年后,他们被评为最美乡村教师。他们就是朱敏才,孙丽娜。执教了- -生,敬业了- -生。他们生活艰苦,但仍坚持教学,他们上课风趣,让人一下就能学会。朱敏才说,把孩子们培养成很有用的,对国家很有用的人才,那我觉得就很了不起,他们爱国爱学生,为祖国效力是他们的心愿...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1.12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1.12段,,《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分段概括段意:第一部分(1~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即实验)。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第1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第2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3层(11~12段):指出中国学生偏于理论,轻视实验,偏于...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5段段意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5段段意,,《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5段段意:阐述儒家格物的观点不能适应当今世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主题: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作者自己的例子为论据,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追求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这样才能有所建树。《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文脉:本文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思路来行文的。开篇提出论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是丁肇中。这篇文章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应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其见解可谓高屋建瓴,一针见血;劝说语重心长。它对我国学生是一剂良药,每个人读后都会终身受益。课文节选: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
-
梦游天姥吟留别哪里的山
梦游天姥吟留别哪里的山,,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天姥山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境内,从地理上看,天姥山是天台山脉的一部分,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境内的,但它实际是李白诗中的梦中圣山。天姥山得名来自“王母”,是新昌一邑之主山,由拨云尖、细尖、大尖等群山组成,是一片连绵起伏、气势磅礴的群峰。天姥山在现代名不见经传,但在古代知识分子心目中,天姥山却是一座备受敬仰的高峰。早在唐以前,天姥山就已经是中国文人向往的...
-
十六年前的回忆里出现的人物关系
十六年前的回忆里出现的人物关系,,1、两代人或者三代人之间的关系。2、可能是夫妻关系。3、拥有关系。《十六年前的回忆》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女儿、中国现代作家李星华于1943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是回忆录,写了作为父亲的李大钊对家人的关怀、爱护,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
-
语文中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意义
语文中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意义,,动词,就是用来形容或表示各类动作的词汇。基本上每个完整的子句都有一个动词,要表示第二个动作时可使用不定词、动名词、对等连接词、从属连接词或增加子句等方法连结。名词:(Nouns)是词性的一种,也是实词的一种,是指待人、物、事、时、地、情感、概念等实体或抽象事物的词。名词可以独立成句。在短语或句子中通常可以用代词来替代。名词可以分为专有名词(ProperNouns...
-
落花生启示我们什么道理
落花生启示我们什么道理,,落花生告诉我们:做人要像落花生一样拥有朴实、善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好品质。《落华生》散文是中国现代作家许地山的作品。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散文描述了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情景,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
-
我看奥运会作文2022
我看奥运会作文2022,,2022年是特殊的一年,在疫情汹涌的情况下,中国举办冬奥会如此成功,展现的是,凝结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先人的智慧和今人的豪迈。《中国世纪坛序》中的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冬奥会展现的正是大国风范。打开电视剧,我看到的都是关于冬奥会的信息,让我这个讨厌体育的宅女都注意了起来,可见冬奥会的成功影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