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课文的结构思路
《说木叶》一文的结构极其清楚,作者先指出古典诗词常用“木叶”“落木”而少见“树叶”“落叶”,接着条分缕析,探究“木叶”和“落木”更受欢迎的两个原因:“木”有落叶的因素及原因;“木”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的气息。文章首先列出四个具有共同意义的词语——“木叶、落木、树叶、落叶”,这四个词语都有“树叶”的意义,但在古典诗文中受欢迎的程度却大不相同,“木叶”和“落木”出现的频率更高。撇开“叶”与“落”这两个与“树叶”“落叶”相同的语素,就剩下“木”这一语素了。如果能发现“木”的艺术特征,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于是就有了文章的主体部分——对“木”的艺术特征的分析。“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是“木”有落叶的因素。作者通过比较两首诗发现:吴均的“寒风扫高木”需要表达出树叶越来越少的意思,所以用“木”;曹植的“高树多悲风”则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因此选择了“树”。“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因为叶落成“木”了。这里就牵涉到一个问题:词语的暗示性。“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木头”“木料”“木板”等,“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就被排斥在外了。“木”的第二个特征,是“木”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的气息。“木”除了“木料”等意义方面的暗示性外,还会给人以形象的暗示,让人想到木的颜色,“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让“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木叶’之与‘树叶’”,“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作者对“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区别,见解独到深刻,让人茅塞顿开。但有两点还应该引起学生的注意:一是除了“木叶”“落木”本身的文艺特征而让人格外垂青外,中国古典诗词悲秋题材的盛行也是“木叶”“落木”更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因为萧瑟的秋风中孤零飘舞的“木叶”和“落木”更契合离人或游子的形象,更易让人产生“人生无常”的悲吟;二是作者在文章中强调的只是“木叶”“落木”或“树叶”“落叶”哪一个出现的更多一些,而不是说孰优孰劣。正如作者在文中所举的例子,选择不同的题材,抒发不同的情感,则“寒风扫高木”,“高树多悲风”,二者就互有不可替代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