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试题及答案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

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附“四书”:《孟子》

《论语》《大学》《中庸》)

  2.本文先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从正面论述了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

从反面论述了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舍生取义”毕竟是在特殊情况下的行为,孟子认为“舍生取义”

的前提是“二者不可得兼”;如果生和义可以同时兼得的时候,孟子认为则应该“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

也?”“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文中体现了孟子“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

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3.本文所用的论

证方法有哪些,试举例说说。

  [答]①比喻论证例。如:以鱼和熊掌比喻生与义的作用是论证中心论点:舍生取义。行道之人弗

受,乞人不屑的事例比喻守义不辱。②对比论证。如:鱼和熊掌对比,生与死对比,一箪食,一豆羹与

万钟对比,向合今对比。③举例论证。如: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论证以嗟来之食

为羞。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从反面论证丧失其心。

  4.怎样评价孟子的把道义看成人心所固有的的观点?

  [答]这是唯心主义先验论,这是不可取的,但他认为为了道义而舍生是有道理的。

  5.课文中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答]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

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6.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答]①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