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骄傲,我是一棵树的批注

诗人通过想像把“树”塑造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创造了一个献身人类的新的艺术形象。树有树的形象特点:扎根于土地,有枝有条,抗风御沙,沉积地下而变成煤炭,等等。诗人由此展开想像,展现了“我”——“一棵树”的言行,讴歌了“我”——“一棵树”的献身精神。

全诗自然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树”的自我介绍:生长地、经历、成长的过程、属于谁。这部分包括三节诗,第1节:首行点题,六次重复主语“我”——“一棵树”的形象,主要是交代身份(“我”是一棵树),原籍(黄河岸边,长城脚下),并告诉读者“我”并不是一棵刚出生的树苗,而是有着丰富阅历的“能讲许多许多故事,能唱许多许多支歌”的大树,第2节则是告诉读者“我”是如何造就、成长起来的。“山”、“海”的教育,光露的赋予,炎阳、风雪的铸造,大气和风的融合——集中了大自然的精华。第3节是这部分的总结拓展,从更广阔的深层意义上交代“我”的身份不是一般的具体的“树”,是“广阔田野的一部分,大自然的一部分”,“和美是一个整体”,“属于人民,属于历史”。

第二部分主要写“我”和人民的血肉关系,为人民服务的强烈愿望和崇高精神。这部分包括4~12节。第4节是这部分的总领。写“我”的生活态度,表现了“我”对生活的热爱。第5~10节是从各个方面具体写“我”为人民服务的强烈愿望,第5、6节两是写如何去关心、爱护各种各样的人;第7、8节从树的特点出发,写如何竭尽自己之所能去为人类造福;第9、10节则是借助幻想来表现与自然及社会的和谐关系,但无论是要“流出”、“开出”还是“生长”在各处,仍未脱离树的特点。第11节是写“我”的理想,第12节是再次强调“我”和人民的血肉联系。

第三部分是全诗的总结,进一步表现了“我”为人民献身的崇高精神,把诗人感情的波澜推向高峰。第13节对“我”的一生加以总结和回顾,更加深刻,更加真实地展示出了“我”的丰富而又微妙的内心世界。第14节是结尾,表现了为人类献身的精神已经浸透到了“我”的每个细胞,崇高的精神必将化作巨大的能量,因此,“我”所献给人间的不是一般的光和热,而是“纯洁的”、“炽热的”。这样就使得“我”——“一棵树”这样一个崇高的艺术形象完整地矗立在我们的面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