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字词注释

齐桓晋文之事字词注释:

1、无以:不得已。以,同“已”,作止讲。王(wàng):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仁政)统一天下。

2、保:安抚,安定。莫之能御:没有人能抵御他。御:抵御,阻挡。

3、胡齕(hé):齐王的近臣。

4、衅(xìn)钟:古代新钟铸成,用牲畜的血涂在钟的缝隙中祭神求福,叫衅钟。 衅,血祭。

5、觳(hú)觫(sù):恐惧颤抖的样子。

6、若:如此。就:接近,走向。

7、然则:既然如此,那么就。

齐桓晋文之事主要内容:

这篇文章记孟子游说宣王行仁政。说明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

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他的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

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这种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

一是战国时期,由分裂趋向统一,战争难以避免。孟子往往笼统反对武力,显得脱离实际不合潮流。二是他的仁政主张完全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显得过于天真、简单。孟子的思想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与当时的社会却有很大距离,所以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