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段意归纳

全文可分五段。

从开头至“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为第一段,提出“保民而王”这个中心论点。文章一开始,齐宣王首先发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时期两个有名的霸主。齐宣王发问的用意十分明显,即他想效法齐桓、晋文,成为当今的霸主。

这一段可分三层。他首先用两个比喻:一个人力能举百钧,可是却说举不起一根羽毛,这只能说明他不肯动手去举;一个人的视力能看到动物秋天所生的毫毛的末端,可是却说看不见眼前的一车木柴,这只能说明他不肯睁开眼看。孟子用这两个比喻说明齐宣王能够对牛大施怜悯之心,却对老百姓毫无恩德,这只能说明他不肯施恩于百姓。也就是说,齐宣王之所以不能“保民而王”,是“不为”,而不是“不能”。

接着,孟子又用“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两个比喻,进一步说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明确指出齐宣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为长者折一根树枝,这是多么轻而易举的事呢!孟子这样讲,一方面是批评齐宣王根本就没有“保民”的愿望,另一方面则是鼓励他施行仁政王道。再次,他提出“推恩”的理论,引用《诗经》证明古人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善推其所为而已”。齐宣王不忍牛的“无罪而就死地”,却没有做到“保民而王”,就是由于没有把他对禽兽的这种不忍之心加以扩充,推广而及于百姓的缘故。“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这义正辞严的责问,充分显示了孟子散文的战斗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