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三十年读书笔记3000字
《激荡三十年》是吴晓波先生的代表作,描述了从1988年到2008年这三十年间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波澜壮阔的伟大变革。
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里对1998年是这样记录的:这一年,发生了两件大事,给后世带来的深刻影响。第一件是中国央行推出住房按揭贷款制度,给普通人提供了金融杠杆,极大激发了普通民众的购房热情,放大了购房需求,房地产市场于是开启了长达二十年的牛市。在这个周期里,购买城市中心地段的房产和土地所获得的投资回报,对普通人而言是空前绝后的高,这个过程造就了许许多多的土豪,让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拥有了可观的账面财富,也使得中国家庭的负债率高起。第二件是“国退民进”潮兴起,许许多多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被卖给私人,成为私营企业。国家和集体从为自己办厂,变成了市场管理者和收费者。许多企业的管理者或者有权有钱有关系的人,在这次浪潮中,抓住机会,一跃而起,成就千万亿身家。私营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1998年发生的这两件大事,当时的我一无所知。那个时候我正在读高一,在小县城的高中,学习各种现在偶尔才会用到的基础学科知识。我的小世界里只有上课下课,寝室夜话,溜出去觅食和周日的电视剧。对周边世界的了解仅限于知道所在的小镇开始旅游开发了,上海浦东新区的楼房造了很多。虽然我和所有的中国人一起共同经历了1998年,但是对1998年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却完全陌生,似乎我生活的世界是另外一个平行世界。
时间的洪流滚滚向前,身处其中的个人却很难一窥世界的全貌。感慨完,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这部巨作里面,使用了大量的企业案例和历史素材。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他怎么能收集那么多的翔实、准确的资料,并将此整合成一部脉络清晰,高屋建瓴的编年史呢?
在书的后记里,我找到了可能的答案。作者有两个写作助手,一个负责编写,一个负责搜索,三个人组成一个团队。一方面,他们从各种国内外报刊杂志著作里收集素材,而这些素材原本是由当时的记者、亲历者、事后的观察者、研究者采集创作编写的。另一方面他们也亲身逐个与亲历者交流沟通,搜集第一手资料。搜集了充足的素材之后,作者匠心独运,围绕变革这一主题,将素材裁剪整合,融为一体。
合上书页,我被作者的素材掌控能力和写作能力深深折服。但又想到:书中描述的那些事件本身是完全真实的吗?诠释的角度是完全正确的吗?不一定。作者的创作过程,使用的素材本身,都包含着对史实裁剪、编撰、诠释和解读。所以作者自己也说在书中披露的各种细节过后,会被证明是完全错误的。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通过作者的视角回顾了刚刚过去的许多人亲历的30年,将自己的小世界与全能视角下的大世界进行相互映照,别有意味深长。过去的中国大地上究竟发生了些什么?现在的中国大地上正在发生些什么?将来的中国大地上又会发生些什么?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是什么在影响着什么?是什么造就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