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沉思读后感800字

这是一本入门性质的中国美术史。

正像蒋勋在序言中所说:“《美的沉思》是一部入门的中国美术史,从上古玉石青铜,讲到宋元书画,一直到明末清初市民美术的兴起;是中国美术断代的记事,也同时是作者对源远流长的美的讯息传递一点个人的沉思。”

如果对于艺术或者对于美描述不清楚的,可以来看看这本美学启蒙书。

蒋勋致力于条缕分析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脉络,但更重要的是,他希望通过这种分析传达出他的美学理念。——沉思,就是他进入美的世界的钥匙。

席慕容说:“蒋勋是我们这个时代踏入艺术门槛的最佳引路人。他为我们开启的,不只是心中的一扇门窗,而是文化与历史长河中所有的悲喜真相。时光终将流逝,然而,美的记忆长存。”

于是我们本期共读时光一起开启——美的沉思,跟着蒋勋先生领略一番中国美术史之旅。

美并不只是技术,美是历史中漫长的心灵传递

人类最初的美产生于岩石和泥土。一个站在河边凝视自己双手的初民。他在沉思——双手合拢可以捧水,如何用器物来代替手的这项功能。

蒋勋想象的这个场景令人感动。

向往之心造就了器物之美。

沉思于水,沉思于土,沉思于双手,初民的沉思最终产生了半坡陶钵那样动人的作品。

“没有美,没有沉思,成就不了文明。”心中有向往,脑中有希冀。

专注于物质,专注于技术,专注于劳动,专注于眼、耳、鼻、舌、身,专注于自己的感官与思维,心无旁骛,物我无执。

文明,就是这种静定下来沉思的力量。

唯有沉思,才能进入器物的内部,领略真正的器物之美。

原始社会工艺品厚重的、坚固的、健全的属性,源自于生活的美的最初形式,承载着远古时期人类祖先创造的喜悦和质朴的追求。

汉代的艺术延续了“朴厚”的特色,是现世而朴素的,是平凡而广泛的,寄托着日日月月的人情之常。

敦煌壁画的斑驳的人物造型和色彩,我们可以体会到北魏时期,人民在战乱频仍、生活艰苦下,对精神上要求解脱的虔诚。

从中、晚唐的缛丽秾艳转成两宋的幽缈、内省、留白,再到明清文人水墨画的空明灵透,社会的剧烈动荡造成个体的载浮载沉,只好向艺术追索命运的终极拷问……

每个时代美的形式都鉴照着当时人们心灵的脉动,沉思于工艺技法,更沉思于世事变迁,这些融进生活、汇聚心中的思绪,成为了无数艺术家的美感的来源,最后变成书法、绘画、瓷器、音乐等发自自由心灵的呐喊,寂然屹立在理性的历史记载之侧。

是的,这些初衷并非用于历史记载、甚至只是情感一时宣泄的产物,恰恰以隐秘的审美方式还原着历史的真实。

中国的美术像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沿着这条河流溯流而上,可以找到中华文明的源头。

蒋勋援引西奥多·鲍伊的话:“人像艺术在西方远比东方要蓬勃发展,主要源于西方对于个人的重视。”

不同于西方艺术,中国最早出现的人,的确是“人群”,是延续了远古的部族共存的观念的“人群”。

东西文明以不同的美学意象为始端,每个民族都有自己阅美的情怀,都有自己审美的方式,需要相互尊重、包容和融汇。

“美并不只是技术,美是历史中漫长的心灵传递。”

《美的沉思》给予读者的是一个思考的起点,沉思于美,沉思于历史,并以此观照我们当下的精神世界

通过蒋勋先生的分享能够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艺术,或者说拉进了我们与艺术的距离,会让我们产生更多的兴趣去进一步了解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