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沁园春·长沙》一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表达了作者蔑视反动统治者,励志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全词在片语之间,融情入理,情景交融。
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相关内容
-
幽径悲剧背景
幽径悲剧背景,,文章写于1992年,这一棵藤萝毁于写作时的“今年春天”,“十年浩劫”已结束十五年,改革春风劲吹,取得了伟大成就。但是,由于国民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因而出现了“愚昧灭美”的现象。作者迫切地感到必须努力实行科教兴国,迅速提高国民的思想文化和审美素质,于是,怀着重大的使命感写下此文。《幽径悲剧》是现代文学家季羡林的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对曾经生长在幽径旁边的一棵紫藤不幸命运...
-
幽径悲剧作者
幽径悲剧作者,,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
-
落花生400字作文
落花生400字作文,,落花生读后感:这学期,我们学习了《落花生》这篇文章,《落花生》是我国著名作家许地山的作品。主要讲了作者在后院半亩地里种了花生,收获后,全家人在茅亭里过了一个花生收获节,作者的父亲借花生教育作者: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却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深深第印在了作者的心上,使作者一生受用。读完后,我深受启发:是呀,做人不能光看外表来决定这个人。我们古代有一个叫包青天的人,...
-
阿长与《山海经》30,31段赏析
阿长与《山海经》30,31段赏析,,第四部分(30-31段):抒发对阿长深沉的怀念之情。长妈妈之讨人厌,令人烦,在儿时作者看来,无非是长妈妈“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有时也能引起点家里的“小风波”;无非嫌长妈妈虽然没有知识,却礼节多,规矩多,教给儿时作者的道理多,“繁琐之至”。使儿时的作者最不耐烦甚至当做“磨难”的是“元旦的古怪仪式”:大年初一清早一睁眼就要说:“阿妈,恭喜恭喜!...
-
三顾茅庐400字作文
三顾茅庐400字作文,,话说是刘备便屁颠屁颠的来到诸葛亮的茅草屋前,可是诸葛亮知道他要来,早就去外面游山玩水去啦。其原因也很简单:现在的刘备简直太凄惨了,他本人只有几千个徐庶的老娘被曹操拐了之后,徐庶只能离开刘备,但是在走时他让刘备找诸葛亮。于兵,而且不少是伤兵,怎能比得上大阔佬曹操和早已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孙权。想当面拒绝刘备,可是诸葛亮可是一个五好青年,如果传出去难免有人说他见死不救,那他这几年来...
-
我与地坛分为几部分
我与地坛分为几部分,,《我与地坛》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作者在双腿残废后常独自跑去地坛,以及作者在地坛中领会到的人生感悟;第二部分写作者对已逝世的母亲怀有无尽的后悔与怀念;第三部分写自我与地坛不可分割的情感。《我与地坛》是一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著。这部作品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是作者十五年来摇...
-
池子与河流作者是谁
池子与河流作者是谁,,1、《池子与河流》原文:“这是怎么回事?”池子对她的邻居河流说道,我什么时候看见你,你总是滚滚滔滔!亲爱的姐姐,你难道不会疲劳?我差不多老是看见,你一会儿背着沉重的货船,一会儿驮着长串的木筏,还有小划子啊小船,简直数也数不完。“你几时才能抛开这样的生涯?”要是换了我,说句老实话,我可真要愁死啦!我的命运有多好,比起来,你我相差竟这么大!”“固然,我并不出名,我没有出现在地图上...
-
幽径悲剧的作者
幽径悲剧的作者,,中文名: 季羡林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山东临清 出生日期: 1911年8月2日 逝世日期: 2009年7月11日 职业: 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毕业院校: 国立清华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 代表作品: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牛棚杂忆》等。作者的写作目的通过描写北大燕园内一条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的悲剧。谴责愚氓毁灭自然和生命的行径,抒发了作者关爱生命...
-
非常爸爸的作者是谁
非常爸爸的作者是谁,,杨红樱“《非常爸爸》是2007年11月21世纪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杨红樱。”贪玩爸爸马天笑先生和“跳跳娃”帮儿子做作业被罚写一百遍生气可以使头发立起来大马虎和小马虎胆小鬼和鬼胆大装病的游戏不好玩打水仗打出来的战争一条红方格裙子美丽的女警察在榻榻米上吃日本料理啃过书的老鼠不轻易上当粘鼠板粘住了人的脚板马小跳当爸爸问题爸爸往事泡泡爱心杀手女探长的游戏校庆日特别行动硬汉爸爸鲁肥...
-
忆读书7—12阅读书目
忆读书7—12阅读书目,,《忆读书》中作者在哪些时间段里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茶花女遗事》。1、《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2、《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3、《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4、《茶花女遗事》则让作者对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在烟台,冰心开始读书,家塾启蒙学习期间,已接...
-
幽径悲剧创作背景
幽径悲剧创作背景,,文章写于1992年,这一棵藤萝毁于写作时的“今年春天”,“十年浩劫”已结束十五年,改革春风劲吹,取得了伟大成就。但是,由于国民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因而出现了“愚昧灭美”的现象。作者迫切地感到必须努力实行科教兴国,迅速提高国民的思想文化和审美素质,于是,怀着重大的使命感写下此,《幽径悲剧》是现代文学家季羡林的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对曾经生长在幽径旁边的一棵紫藤不幸命...
-
小石潭记34段景物特点
小石潭记34段景物特点,,第三段,写潭水的来源。这一段写潭水的来源,突出了溪身岸势的特点——曲折蜿蜒。第四段,写潭水四周景色给人的感觉。这段描写了小石潭中的气氛——寂静幽深。反映了作者的心情——凄清孤寂。《小石潭记》作者描写游鱼和潭水,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为何能“乐”?乃是因为离开了纷陈烦恼的官场这...
-
柳叶儿作者表达了什么感情
柳叶儿作者表达了什么感情,,表达了对柳叶儿的无限感激之情。本文描写了在童年时代,在那饥荒的岁月,上树爬高、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的乐趣,这篇反映儿童趣事的叙事散文反映的就是作者在这一特定社会背景下的那种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这篇叙事散文以“柳叶儿”为线索,叙写我在饥荒岁月里童年趣事。作者围绕“柳叶儿”从嚼柳叶儿——忆柳叶儿——念柳叶儿,来写童年的,全文感情的基调:苦中带涩。作者对柳叶儿有着无限感激之情,...
-
第一次抱母亲护士的话中隐含着什么意思
第一次抱母亲护士的话中隐含着什么意思,,《第一次抱母亲》护士的话,终于还是很深刻的意义,第一次报道某些护士中意义就是只是他很珍惜自己的母亲,尤其是珍惜自己的母亲的情义。《第一次抱母亲》是当代作家张炜月的代表作品之一,主要体现母爱的伟大。主要内容是写母亲生病住院,在一次护士换床单时,作者把母亲抱起,但用力过猛,这是作者第一次抱母亲。因为母亲从小到大都是以力大无穷的形象出现在作者的面前,所以作者以为母...
-
琵琶行并序认知目标
琵琶行并序认知目标,,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简介作者,教师补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
-
开天辟地惊天动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
开天辟地惊天动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九二一年 那是一个夏天从石库门的小楼到嘉兴南湖红船一群热血青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经历了无数挫折战胜了无数苦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打出一个新中国人们说 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一九四九年 那是一个秋天有一个伟人在天安门城楼高声宣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迎风招展中国人民扬眉吐气挺直腰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大好河山人们说 这是改天换地的大事变初心永不忘 使命扛在肩开启新征程 擘画复兴...
-
岳阳楼记写作手法
岳阳楼记写作手法,,一、新的角度,找一个新的题目岳阳楼之大观,前人已经说尽了,再重复那些老话没有意思。范仲淹就是采取了换一个新的角度,找一个新的题目,另说他的一套。文章的题目是“岳阳楼记”,却巧妙地避开楼不写,而去写洞庭湖,写登楼的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时产生的不同感情,以衬托最后一段所谓“古仁人之心”。范仲淹的别出心裁,让人佩服。二、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交融...
-
在柏林讲述了什么
在柏林讲述了什么,,《在柏林》是美国作家奥莱尔写的一部微型小说。反映了战争对人民带来的伤害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愿望。在柏林主要写了:火车车厢里一对老夫妇在失去三个为国殉难的儿子之后,头发灰白的老父亲仍然要上前线,而神志不清的老母亲只能去疯人院的故事。作者是奥莱尔,反映了战争对人民带来的伤害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愿望。并且以二战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