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文章结构

台阶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5):破题。交代台阶的来历、台阶给“我们”带来的惬意和欢乐及家庭的贫苦。
第二部分(6-8):开端。写父亲认为台阶低。
第三部分(9-15):发展。写筑高台阶造新屋的艰辛准备过程。
第四部分(16-23):高潮。写造屋及筑高台阶的过程。
第五部分(24-31):结局。写父亲的心愿实现了,但人也老了。发人深思,回味无穷。
这篇小说,应当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改革开放使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思想也有了空前的进步。但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农业生产力还相对落后。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要全面实现小康,重点是农村,难点是农业,关键是农民。我们有责任关注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内容
-
五代史伶官传序说理结构
五代史伶官传序说理结构,,《五代史伶官传序》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史论。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全文主旨:盛衰之理,决定于人事。然后便从“人事”下笔,叙述...
-
精神的三间小屋好词好句摘抄
精神的三间小屋好词好句摘抄,,1.一幢幢具有乡村风情的精致别墅散落在苍翠树木的掩映之中,置身其中恍如远离了所有的都市尘嚣,宁静幽远的感受令人神驰。2.其简约雅致的外立面、富人情味的内庭结构、园林水系的和谐自然等要素,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追寻传统价值观回归的人们所接受。3.在幽静的山林一套欧式别墅映入眼帘,仔细观察是用一块块木板搭接而成,尖尖的屋顶,绛红色的屋顶瓦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醒目。4.黑色大理石铺...
-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文中加点的网线为什么要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文中加点的网线为什么要加引号,,《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加引号的词语是表示特定的称谓。《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中加引号的词语有:“国际互联网”“地球村”“网上商场”“电子钱包”。课文介绍:这是一篇介绍现代高科技的说明文。课文通过对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与人们关系的详细介绍,让我们了解到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认识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文可分三个部分:第1自然段从人们平...
-
致云雀雪莱
致云雀雪莱,,《致云雀》是英国诗人珀西·比希·雪莱创作于1820年的诗歌。《致云雀》是一篇抒情诗,全诗21节。从赞美开始,以感叹告终,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全诗无一处不写云雀,同时,无一处不有雪莱的自我。云雀成为诗人理想化的自我写照。雪莱以独特的艺术构思生动地描绘云雀的同时,也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他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 创作背景:据雪莱的夫人回忆,《致云雀》是在1820年夏季的一个黄昏...
-
记念刘和珍君7个部分的概括
记念刘和珍君7个部分的概括,,全文七个部分,作者已经标明。七个部分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第一、二部分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第三、四部分是“记念”的主体,第六、七部分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这是文章的结构框架,透过这结构框架,可以看到文章的内在思路:文章起点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
-
赤壁二赋
赤壁二赋,,《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作者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
-
致云雀文体
致云雀文体,,《致云雀》是英国诗人珀西·比希·雪莱创作于1820年的诗歌。《致云雀》是一篇抒情诗,全诗21节。从赞美开始,以感叹告终,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全诗无一处不写云雀,同时,无一处不有雪莱的自我。云雀成为诗人理想化的自我写照。雪莱以独特的艺术构思生动地描绘云雀的同时,也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他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全诗共计21节,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1~2节),总描云雀高飞欢唱...
-
埋在雪下的小屋人物性格特点
埋在雪下的小屋人物性格特点,,文章《雪中小屋》的情节曲折,让人流泪。主要的故事是四个孩子上山去找一只小狗,但是他们被雪崩击中了。他们逃到一间小屋。不幸的是,雪把小屋埋在下面。最后四个孩子坚持不懈,努力挖雪,10天后又看到了光明。文章中,四个孩子被雪埋在一个小房间里,那里又黑又冷。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没有放弃生存的希望。他们前进的动力是什么?这是坚持!这些灵魂的最佳体现是他们挖雪的过程。文章是这样写的...
-
别了不列颠尼亚人物
别了不列颠尼亚人物,,赏析:开头:第一段的导语,突破了传统导语的写法拘泥,相当于一篇散文的开头。它所说“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也就是“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使用结构复杂的长句勾画了事件的轮廓,设置了悬念,产生了吸引受众的力量。该文主体,由一条线索贯穿,同样是散文笔法。它按照事件...
-
《呐喊》读后感350字
《呐喊》读后感350字,,寒冷的冬日里,我的脑海中留住了一本鲁迅的《呐喊》,大多数部分作者都用了幽默的方法来批判旧社会时代主义,使我增加了很大的兴趣。我最喜欢的就是《鸭的喜剧》这篇文章。刚一看题目,我还以为鸭子也会演电视剧了呢。看完才知道原来这篇文章讲的是爱罗先珂君买的四只小鸭子鸭子非常淘气,放在地上给人们互相打招呼,小鸭子还在荷池里洗澡,翻筋斗,吃东西。四只小鸭子多么可爱,惹人笑呀,就像电视喜剧...
-
西地平线上写作思路
西地平线上写作思路,,第一段介绍了“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的总体感受,于是便简约地记述起三次落日。这一句整个文章结构中,起着总领全文地作用。第一次落日地点:定西高原。发现落日“在苍茫地远方,弧状地群山之巅,一轮血红地落日像一辆勒勒车地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第二次落日地点:罗布淖尔荒原。日落前:不显明、像灰白的硬币、冷冷。大地、天空混沌、灰蒙蒙。感受:走入地狱、走入鬼域。...
-
别了不列颠尼亚结构
别了不列颠尼亚结构,,第一部分(1):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降落,接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相当于导语部分。第二部分(211):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以及有关背景资料。这也是文章的主体。本文开门见山的点题,然后记叙了英国的告别仪式。第一个场景:下午4点30分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第二个场景:晚6点15分举行英国治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第三个场景:子夜时分举...
-
西地平线上文章赏析
西地平线上文章赏析,,西地平线上(课文鉴赏)【语篇结构分析】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明主题:落日是新疆所有雄伟的风景中最令“我”震撼的。第二部分(第2-27自然段)具体写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这部分分三层:第一层(第2-6自然段)写在甘肃的定西高原看到的落日奇异得让“我”不敢相信。第二层(第7-18自然段)写在罗布淖尔荒原上看到的落日让“我”落泪。第三层(第19-27自然段)写...
-
张衡 赋
张衡 赋,,张衡是汉赋发展史上承前启后、具有划时代巨大贡献的重要作家。在他一生作赋的生涯中,首先是虚心学习,较全面地继承了前代赋家的赋心与表现手法。《二京赋》是东汉辞赋,为张衡的代表作之一。《二京赋》包括《西京赋》、《东京赋》两篇。二京,指汉的西京长安与东京洛阳。《二京赋》由于其结构的严谨精密,被多数人认为是汉赋中的精品。张衡的大赋远承司马相如《子虚》,近取班固《两都》而有《二京赋》;骚赋则上追屈...
-
的和地能随便用吗
的和地能随便用吗,,不能通用。1.“的”用在名词前,"得"是用作副词、形容词前的。"地"在动词前面。2.“的”用法结构形式一般为:修饰、限制的词语+的+名词。“地”结构方式一般为:修饰、限制的词语+地+动词。“得”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得+补充、说明的词语。3.当“的”“地”“得”是虚词时,不能作为句子的主体成分,只能与其他词连接起来做定语、状语和补语。的得地使用时的注意事项1.注意区分...
-
劝学赋
劝学赋,,《劝学赋》出自《荀子》,作者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劝学赋》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性,第二段讲正确的学习态度,第三段讲学习的内容,第四段讲学习应当善始善终。全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赏析:这篇文章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
-
飞向蓝天的恐龙小练笔100字
飞向蓝天的恐龙小练笔100字,,今天我预习了第31课《飞向蓝天的恐龙》,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说到恐龙,人们往往会想到聪明、凶猛、笨重、迟钝的龙。说到小鸟,我们就会想到灵活、五颜六色的小鸟孔雀。虽然二者不相关,但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
-
最后的常青藤叶作者
最后的常青藤叶作者,,《最后一片常春藤叶》(The Last Leaf),又译作《起死回生的琼珊》、《最后一片叶子》、《两个病人》等,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创作于1907年的作品。小说讲述了老画家费曼为了使患肺炎的年轻女画家莲安获得生的希望,在一个夜晚冒着暴风雨在墙上画上了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因而不幸罹患肺炎去世的故事。全文语言幽默,结构巧妙,特别是结尾出人意料,给人以极大的震撼。欧·亨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