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朵杏花的作者是谁
作者:竺可桢。
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3.7--1974.2.7),又名绍荣,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当代著名地理学家、气象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曾任浙江大学校长。1921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地学系,1929年到1936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6年到1949年担任了13年的浙江大学校长,抗战期间他带领浙大师生进行了文军长征,使得当时的浙大成为了一所世界名校,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竺可桢也因此成为浙大历史上最伟大的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竺可桢被公认为中国气象、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
相关内容
-
第一朵杏花作者是谁
第一朵杏花作者是谁,,竺可桢。作者简介:竺可桢,又名绍荣,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当代著名地理学家、气象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曾任浙江大学校长。1921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地学系,1929年到1936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6年到1949年担任了13年的浙江大学校长,抗战期间他带领浙大师生进行了文军长征,使得当时的浙大成为了...
-
青年在职业选择读后感
青年在职业选择读后感,,职业选择是青年们在继学校学习后的又一人生里程碑,每个人都有着寻找更好就业机会的趋势,这里的“更好”指的是更接近自己心中完美的职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职业追求,有的人追求金钱,有的人追求安稳,也有的人默默投身于不计回报的奉献中。不过更多青年在选择职业前还是处于懵懂的状态,也许心中有想做的事,但对其所知甚少,不知从何下手。认真地考虑选择何种职业是青年必须要做的事,心中的信念会引导...
-
青年在职业选择全文
青年在职业选择全文,,全文赏析:马克思认为,在选择职业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的原则,是生活和工作的目标。一个人如果仅仅从利己主义的原则出发,只考虑如何满足个人的欲望,虽然也有可能成为出色的诗人、聪明的学者、显赫一时的哲学家;可是,他绝不能成为伟大的人物,也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他的事业是渺小的,他的幸福是自私的。一个人只有选择为人类服务的职业,只有为人类最大多数人的幸福而工作,才是高尚的人,才能得到真正...
-
记念刘和珍君爱国青年
记念刘和珍君爱国青年,,纪念刘和珍君写了爱国青年(猛士,苟活者“我”);反动派(当局者,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麻木的民众(庸人,无恶意的闲人)这三类人。文章简介:《记念刘和珍君》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收录在《华盖集续编》的散文。原文于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
-
藤野先生据说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
藤野先生据说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什么,,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藤野先生》,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在厦门大学时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今日本东北大学)的留学生活,表达了深切的怀念之情。另外,文中热烈赞颂藤野严九郎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及其严谨踏实的作风,特别是他对中国人民的诚挚友谊。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同帝国主义势力斗争的...
-
中国地理感受150字
中国地理感受150字,,《中国地理》感受在景色迷人的中国,藏着无数个你不知道的神秘而古老的东西。打开《中国地理》,能使我们明白成千上万个迷,并能了解到一些搞不懂的地理知识。《中国地理》以地质科考为线索,以普及地理学知识为宗旨,介绍地质学的新发现、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质地貌的新、奇、特、美。它在带着观众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时,传播科学知识,并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对于我们正在汲取...
-
海鸣威老人与海一个人
海鸣威老人与海一个人,,1、《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它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这篇小说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2、海鸣威是英皇星艺的男歌手。2007年1月13日与英皇群星一起发行合辑《光荣与梦想...
-
只有一个地球1972年在哪里提出的口号
只有一个地球1972年在哪里提出的口号,,“只有一个地球”,这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响亮口号,世界地球日(World Earth Day)即每年的4月22日。主要内容:本文介绍了地球是渺小的,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科学家已经证明了目前地球是适合人类生活的唯一星球,说明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精心保护地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子孙后代。这篇课文...
-
罗盘和指南针的区别
罗盘和指南针的区别,,许多朋友在节假日的时候喜欢去野外游玩,在野外游玩的时候,如果游玩的地方比较空旷,这个时候就不太好辨别东西南北方向,为了能够在空旷的地方快速的辨别出方向,很多朋友在这些地方游玩之前会准备指南针,那么罗盘和指南针的区别是什么呢?罗盘和指南针的区别主要涵盖了以下描述的几点,1、意思不同,罗盘是一种风水探测工具、地理学专用仪器。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2、作用不同,罗盘作用是探...
-
卧薪尝胆一词中尝胆指什么
卧薪尝胆一词中尝胆指什么,,胆是动物的苦胆。越王勾践,春秋末越国国君,萌497一前465年在位。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攻破越都,勾践被迫屈膝投降,并随夫差至吴国,臣事吴王,后被赦归返国。勾践自战败以后,时刻不忘会稽之耻,日日忍辱负熏,不断等待时机。他重用范蠡、文种等贤人,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越之国力渐渐恢复起来。可是吴对此却毫不警惕。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尽率精锐而出...
-
梅兰芳蓄须50字
梅兰芳蓄须50字,,读完《梅兰芳蓄须》,我被梅兰芳先生的爱国情怀所感动。1937年,当日本人占领上海时,世界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在抗日战争期间留了胡子。日本人强迫梅兰芳表演,但他出于各种原因拒绝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为国家表演了许多爱国戏剧,激发了许多中国人重建国家的信心。1938年在年底,他应邀在香港演出。演出结束后,梅先生隐居在香港。为了不给日寇表演,他让他的朋友给自己打了一针伤寒疫苗,...
-
新中国十大劳模:徐虎
新中国十大劳模:徐虎,,徐虎:在平凡岗位上温暖千万家徐虎和家人在一起全国劳动模范、共产党员徐虎,在水电修理工的平凡岗位上,长期积极主动地为居民排忧解难,用“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的精神,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雷锋之歌。作为上海普陀区中山北路房管所的水电修理工,徐虎发现居民下班以后正是用水用电高峰,也是故障高发时间,而水电修理工也已下班休息这一问题,于1985年在他管辖的地区率先挂出三只醒目的“水电急...
-
记念刘和珍君欣然的意思
记念刘和珍君欣然的意思,,《记念刘和珍君》欣然的意思:高兴、愉快的样子。《记念刘和珍君》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收录在《华盖集续编》的散文。原文于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
-
刘和珍君为什么有君
刘和珍君为什么有君,,那个时候的文章正处于文言文和白话文过渡的时期。在古文里,一般“君”指对男性的尊称。但在这里鲁迅先生使用这个字,除了表示尊称外,还有对男女地位平等的一种渴望,引申开来就是对中国旧封建制度的不满。《记念刘和珍君》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收录在《华盖集续编》的散文。原文于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
-
老人与海表达的最直接的主题是什么
老人与海表达的最直接的主题是什么,,《老人与海》主题:本文通过主人公桑地亚哥与鲨鱼的顽强搏斗的描写,表现了一种奋斗的人生观,即使面对的是不可征服的大自然,但人仍然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胜利。也许结果是失败的,但在奋斗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该作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
-
藤野先生明暗两条线索
藤野先生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热烈赞颂藤野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及其严谨踏实的作风,暗线是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同帝国主义势力斗争的战斗精神。《藤野先生》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在厦门大学时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在日本东北大学的留学生活,表达了深切的怀念之情。作品评价:工人出版社编辑室副主任牛志强:作品按时空顺序写出了“我”的发展脉络,揭示了“我”的本质特征——...
-
为了忘却的纪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纪念刘和珍君,,《记念刘和珍君》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收录在《华盖集续编》的散文。原文于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创作背景:...
-
记念刘和珍君革命主题和传统
记念刘和珍君革命主题和传统,,《记念刘和珍君》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收录在《华盖集续编》的散文。原文于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创作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