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体现了诸葛亮的什么特点
![草船借箭体现了诸葛亮的什么特点](https://www.zdzd.net/z/no/231.jpg)
草船借箭体现了诸葛亮神机妙算、有勇有谋。
主要表现在:
1、足智多谋,临危不乱,对于当时的特殊情况之下能够想到如此巧妙的策略。
2、比较自信,敢于和周瑜用生命打赌立下军令状。
3、做事小心,即使天气到来,仍然释放诱饵加深曹操怀疑。
4、善于揣测他人心理,对于众人的心理有所了解,并且可以利用起来。诸葛亮比较的聪明,在三国的历史上创造了很多比较著名的战役。
《草船借箭》是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是三国赤壁之战里的著名桥段,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由此《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的胆识才智,受到后人的赞美,因而引生创作了许多成语趣闻,戏剧表演。
相关内容
-
庙堂之上朽木为官出处
庙堂之上朽木为官出处,,庙堂之上朽木为官出处:就是在《三国演义》里面的第九十三回:“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而其中的”庙堂之上朽木为官“的指的是朝廷里面的官员皆是无能无德腐朽堕落之人。在《三国演义》里面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主要就是描写战争为主,从而反映了吴、蜀、魏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以及军事斗争方面的。在广阔的背...
-
s253省道从哪里到哪里
s253省道从哪里到哪里,,s253省道从南联到阜阳,这条省道花费了中国工人和道路设计师的不少心思,毕竟修路要考虑地形、气候、居住情况等等。我国的道路、铁路、桥都是十分发达和先进的,正是因为我国的地形千变万化,导致了修路修桥的十分不易。不过工程师突破了重重难关,隧道、跨海大桥、吊桥、立交公路等等,都彰显了我国的实力。一条路一条桥往往要看当时居民居住情况、地形是否易塌方、环境改用怎样的建筑材料、山有...
-
诫子书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诫子书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1、对偶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释义: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出自三国诸葛亮《诫子书》。2、判断句:夫学须静也——“也”表示判断。释义: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出自三国诸葛亮《诫子书》。3、倒装句,宾语前置:将复何及——本为“将复及何”。释义:又怎么来得及呢?出自三国诸葛亮《诫子书》。4、扩展资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
-
草船借箭的背景
草船借箭的背景,,历史背景: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来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权和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1、诸葛亮凭空借了曹操十万余支箭,首要的原因是大雾,若没有大雾,他就没有成功的可能,曹兵一旦发现情况,那十万支箭必然会泡汤。2、当然,大风是也必不可少的,...
-
教师编制可以一直考吗
教师编制可以一直考吗,,有些朋友想要考教师编制,由于每个地方的政策不一样,所以在考教师编制的时候,会存在一定的差别,通常所考的教师编制只在当地有用,有些朋友考教师编制不通过,所以想要一直考,那么教师编制可以一直考吗?教师编制可以一直考。通常情况下一个地区教师编制考试一年一次,也有一年两次的情况。考教师编制的过程中,除了有年龄的限制之外,还有相应的报考条件,只要在考教师编制年龄限制之前,且满足公告中...
-
刘备汉中自立为王读后感
刘备汉中自立为王读后感,,《三国演义》是一部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也是四大名著中人物最多的小说。那首著名的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每次听到或看到,都让我心潮澎湃。 三国时期是一个英雄云集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诞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每个人物都独具特点,各领风骚。在这诸多英雄人物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关羽。温酒斩华雄,显示了关羽的勇猛;千里走单骑,显示...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言开头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言开头,,描写思路:首先要描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什么书,介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相应章节的具体内容,描写出对这些章节的感悟,正文开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励志小说,前一二章讲述了保尔的少年生活。首先讲述他短暂且并不辉煌的校园生涯:一般情况,但凡英雄,童年时都有些征兆,会有很多故事流传。然而,本书主人公,并没有像司马光一样去砸缸,而是给自己的神父教师瓦西里砸场子去...
-
包身工35段主要讲了什么
包身工35段主要讲了什么,,第一部分(1-8)记叙包身工清晨起床的情况,描述他们恶劣的居住条件 第二部分(9-17) 记述包身工早餐的情景,描述他们恶劣的饮食条件第三部分(18-25) 记述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描述工厂劳动条件的恶劣第四部分(26-33) 总结全文概括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1936年春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
-
谏太宗十思疏选自
谏太宗十思疏选自,,谏太宗十思疏选自《全唐文》《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
草船借箭一一( )歇后语
草船借箭一一( )歇后语,,草船借箭歇后语草船借箭——有借无还草船借箭——满载而归……《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内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鲁肃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二十条草船诱敌,终于“借”到了十万余支箭。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
-
三国演义100题及答案
三国演义100题及答案,,曹操次子是( ) ,为曹操之妻( )所生,因( ) 而亡故。2.《三国演义》中有两个人的表字为“奉孝”,他们是( ) 和( ) 。又有两个人的表字为“公明”,他们是( ) 和( ) 。又有两个人的表字为“子远”,他们是 ( )和( ) 。3.《三国演义》中,曹将夏侯憞的左目为( ) 所射。曹豹是吕布的( ) 。4.《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表字先为( ) ,后改为“云长”,败...
-
三国演义优美语段及感悟
三国演义优美语段及感悟,,好段:1、刘备,人中之龙也,生平未尝得水。今得荆州,是困龙入大海矣。孤安得不动心哉!——曹操语2、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许劭对曹操语3、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关于杀伯奢一事,曹操对陈宫语4、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对吕布的夸奖5、竖子不足与谋!——关于杀董卓一事,曹操语6、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被气后,士兵语7、大丈夫生居天地间,...
-
谏太宗十思疏分层
谏太宗十思疏分层,,《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
走一步,再走一步600字作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600字作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读后感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写了小时候的“我”跟随伙伴攀登悬崖,由于害怕,上不去也下不来,父亲激励“我”一步一步地走下来的一次经历。文中的父亲无疑是个会教育孩子的智者,他的小儿子从小体弱多病,没有过一次冒险的经历,软弱怯懦。这样的一个小儿子在可怕的黑夜被困在了悬崖上,进退维谷。我想如果换了现在的许多家长,遇到同样的情况,他们也许会大叫一...
-
热锅上的蚂蚁歇后语
热锅上的蚂蚁歇后语,,歇后语大家都知道,其实这种就是属于非常特殊的语言方式,毕竟它非常简单和明确,看一眼之后就能懂得,如今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都能听到不同的歇后语,那么热锅上的蚂蚁歇后语是什么?热锅上的蚂蚁歇后语是团团转,所代表的含义就是心情非常烦躁和焦急,呈现出坐立不安的情况。对于歇后语来说,通常都是把一句话分为两个部分来进行表达,就拿前面的一部分来说,最主要是比喻或者隐喻,后面的一部分就是对这句话...
-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创作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
-
三国演义72回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72回主要内容,,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徐晃不听王平意见,被黄忠、赵云打败,王平降玄德。操被背水一战的刘备打败,回到南郑,魏延、张飞已得南郑,操走阳平关。针对曹操的为人多疑,孔明采取疑兵之计,接连挫败曹操。操弃阳平关而逃至斜谷界口,进退两难,三军士气消失殆尽。主簿杨修为人放旷,多次触犯曹操的忌讳,他看透了曹操想要退兵的心思,被曹操斥为惑乱军心,借“鸡肋”之说将其处斩。备...
-
谏太宗十思疏体裁
谏太宗十思疏体裁,,《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1.长(zhǎng):生长。2.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