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读后感1000字
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巧妙地把一名德国伤兵安排在临时改为战地医院的他的母校,让受重伤的他在昏昏沉沉中看到先前读书时军国主义教育的种种痕迹,从而暗示了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根源。
通过这个伤兵的遭遇,作者真实地概括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反映了战争的惨无人道,反映了牺牲者所处的绝境,以及被战争败坏了的整个年轻一代的无可奈何。作品对战争的原因有所揭露,含意深刻。在当时的德国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从人物的自述话语中,还是可以感受到人物的独特性格。
“我”是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一个可怜的小人物。在战争环境中早熟,有点玩世不恭,他不满的是学校的单调的学习生活,对侵略战争则缺乏认识,他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这可能比较准确地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真实的思想状况。
小说从理性的角度对这场非正义的战争进行了反思。以“ 我”这个侵略者在战争中的切身经历和感受,展示战争中的人不可把握的苦难命运,揭示了战争带给人的巨大的肉体痛苦和心灵的创伤。这说明不管是正义还是非正义的战争,它给人类带来的都只能是毁灭性的灾难。
伯尔自称最喜欢短篇小说这一形式。他的小说创作遵循批判现实主义传统,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德国战后发展各个阶段的重要现象,同时也采用了一些西方现代派手法。他擅长运用回忆、内心独白、象征、怪诞的联想等手法,在叙述故事情节时,时空概念颠倒跳跃,而塑造人物形象时则大量采用内心独白。
扩展资料
小说题目由来:
公元前480年,波斯入侵希腊,300名斯巴达战士扼守温泉关,奋战阵亡。后来,希腊人立碑表示纪念,碑上的铭文是:“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达,请报告那里的公民们,我们阵亡此地,至死犹恪守他们的命令。”本小说的标题就取自铭文的前八字。
关于小说作者:
海因里希·伯尔,德国作家,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939年入科隆大学学习日耳曼语文学,同年应征入伍,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曾负过伤,当过俘虏,对法西斯的侵略战争深恶痛绝。
在早期作品中,伯尔审视纳粹主义的恐怖统治,看到战争和政治力量给普通民众带来的毫无意义的苦难。在后期作品中,他猛烈抨击经济繁荣下的道德沦丧,批评社会和宗教机构的专横和虚伪。
1985年逝世。被称为“德国的良心”。代表作品:《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