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战而屈人之兵是谁提出来的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武提出。

语出《谋攻》篇:“孙子曰:凡是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原意为让敌人的军队丧失战斗能力,从而使己方达到完胜的目的。现多指不通过双方军队的兵刃的交锋,便能使敌军屈服。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兵法》的核心之一。战争本身是损人伤己的事,军事威胁、经济手段等都更有利于本国,当今大多数国家遇到纠纷也很少直接诉诸武力的。此通常为全局上的大的谋略(当然也可以在具体战争中使用)。

它是孙武战争“全胜”观的重要内容,反映了中国古代追求不战而胜的战略思想。“不战而屈人之兵”产生于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面对诸侯争霸、战争频仍的局面,一些诸侯国从争取与国的目的出发,联合中小诸侯,造成政治或战略上的优势,用避免直接交战的方式迫使敌国退让或屈服。《孙子》一书对此做了全面论述,并将非直接交战作为谋求战略全胜的最高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