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

【预习准备】

一.请勾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

作者简介: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净无为。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背景资料:

《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皆出现于《汤问》篇。有的作品上古时已经出现,在《列子》书中稍作调整,如《夸父逐日》;有的则早已流传民间,但在《列子》书中首先记载下来,《愚公移山》就是典型的例子。书中表现的思想是魏晋时代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有些还反映了佛教思想,但本文却对后人有一定的启发教育作用。

知识链接:

寓言就是寄寓的言论,它是把比较深刻的道理寄寓在一个假想的短小故事里的一种文学样式。寓言常常用比喻的方式借远喻近,借小喻大,它常常假托于故事和人物表达一定的人生哲理。古代寓言有的是把民间寓言记载下来的,有的是根据民间传说加工而成的。经过记载或加工,扩大了流传范围,增强了文学色彩,甚至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主要特点是情节、结构简单,往往是一两百字一则,甚至几十字一则,但故事生动有趣,思想深刻。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愚公移山》是其中很著名的一篇。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二、课文质疑:(你可以就词语解释、用法、句子翻译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写作手法等各方面提出疑问)

课后解答:

三、课后订正:

【课文学习】

一、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思考下列问题.,理清全文思路。

1.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2.愚公为什么要发起移山呢?哪些人响应愚公的号召,参加了移山的行动?

3.移山的工作做起来顺不顺利?遇到哪些困难?从书中找有关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4、课文写了两场论争,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论争,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论争,比较这两场论争,说说有哪些不同? 这场论争反映了什么呢?

5、这个寓言结尾为什么不写愚公率领子孙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话结尾呢?

6、愚公“年且九十”,只剩“残年余力”,却要带领老老小小五个人,移走两座“高万仞”的大山,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我们今天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

【巩固作业】

1、 解释加点的词。

投诸渤海之尾( ) 且焉置土石( )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惩山北之塞( ) 杂然相许( )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惧其不已也( )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 曾不若孀妻弱子( )

杂然相许( )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 帝感其诚( )

而山不加增( ) 聚室而谋日( )

2、 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

愚公坚信山能被移走的原因是 。

表明愚公移山任务艰巨的两句话是: 。

写智叟讽刺愚公的句子是 ,他的根据是 。

愚公斥责智叟的句子是 。

表明愚公取得辩论胜利的句子是 。

3、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其妻献疑曰( ) 惧其不已也( )

其如土石何( ) 帝感其诚( )

之:河阳之北( ) 以君之力( )

笑而止之曰( ) 毁山之一毛( )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⑤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5.写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指通豫南: 通 ,意为 。

⑵始一反焉: 通 ,意为 。

⑶汝之不惠: 通 ,意为 。

⑷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 ,意为 。

⑸一厝朔东: 通 ,意为 。

读选文,回答问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6、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惩山北之塞( ) ②杂然相许(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7、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且: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C、其:其妻献疑曰 既出,得其船……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D、之:投诸渤海之尾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8、找出下列句中加线的字与例句中相同的一项( )

例: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A.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B.甚矣,汝之不惠。

C.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9、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