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收了三五斗万什么行
万盛米行,收粮的。
《多收了三五斗》,叶圣陶先生的短篇小说,从河埠头的万盛米行粜米到街上购物,不同的处所,不同的场景,讲述了旧中国农民丰收成灾的悲惨命运。小说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旧中国江南一群农民忍痛亏本粜米,在丰年反而遭到比往年更悲惨的厄运的描写,形象地揭示了旧中国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农村急遽破产的现实,预示着农民必将走上反抗的道路。
相关内容
-
天上的街市出处
天上的街市出处,, 《天上的街市》是现代文学家郭沫若于1921年10月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天上的街市》写于1921年10月24日,后收录于郭沫若的第二本诗文集《星空》中,《星空》收录的作品均为诗人1921年至1922年在日本、上海两地所作。20世纪20年代初期,“五四”高潮已过,大革命时代尚未到来,诗人在苦闷中彷徨。他不满现实,热烈地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在灿烂星光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烂漫气...
-
采薇选自诗经小雅又称什么
采薇选自诗经小雅又称什么,,诗名应为《小雅·采薇》,选自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的作...
-
孤独之旅按小说三要素概括
孤独之旅按小说三要素概括,,环境:(1)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2)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
-
忆江南描写了哪三种景物
忆江南描写了哪三种景物,,很多对于中国传统古诗文有所爱好的朋友们都知道有一传世佳作《忆江南》,那么《忆江南》描写了哪三种景物呢?其实《忆江南》一共有三篇,主要描写了:1、日出江花红胜火,这句话是描写了日出之时江边鲜花被初升太阳映照的景色。2、春来江水绿如蓝则是描写了随着春天到来江水发生了改变。3、山寺月中寻桂子,郡答亭枕上看潮头则是描写了在山中寺庙赏月以及在亭中观看钱塘江潮水。诗人表面是在描写江南...
-
月光启蒙的读后感20字
月光启蒙的读后感20字,,《月光启蒙》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孙又田。文章讲述的是自己小时候,在夏夜,娘俩在农村的院子里乘凉,母亲乘着月色,给小友田场歌谣、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将牛郎织女的故事。还给小友田猜谜语.....文中不止一次的写出了作者在听妈妈讲的这些童谣、故事后的生命体验。当我们百度搜索“孙友田”时,却发现他在上个世纪写了好多、好多的诗歌。孙友田,一名普通的煤矿工人,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多具有浓郁的乡...
-
雨巷20世纪30年代什么代表诗人
雨巷20世纪30年代什么代表诗人,,戴望舒,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因《雨巷》一诗被称为“雨巷诗人”。《雨巷》是中国诗人戴望舒1927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诗中描写了抒情主人公“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他怀着一种缥缈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姑娘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与芬芳,而她的内心却结着忧愁、哀怨。他逢着了这样的姑娘,然而转瞬即逝,“像梦中飘...
-
儒林外史读后感
儒林外史读后感,,看了《儒林外史》的第十四回,我又看到了一个和前十二回完全不一样的骗局。马钝是一个名士,一向视功名如粪土,两袖清风,无牵无挂,喜欢游览名山大川,一次,他受人之托,来到了杭州的文翰楼改卷。到了杭州,马钝就乘机游览起了西湖,江南的许多美景,让他流连忘返。走着,走着,他来到了一个洞中,刚要抽签的时候,突然身边出现了一个老头,马钝见他留着又长又白的胡子,真像年画里的神仙,于是,就问他:“敢...
-
走一步,再走一步80字
走一步,再走一步80字,,成功并不是一飞冲天,而是通过慢慢地走一步,再走一步才能实现。新年的第一天,我们全家决定出去玩,拿定主意后,一家老小便风风火火向着公园进发了。快乐的时间总是很短暂,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下午,公园只剩下了最后一个游乐项目——世纪悬崖没玩过,剩余的都被我们转了个遍。看着那高约4.2米的悬崖,我心里不禁打起了退堂鼓,刚想退出游戏,却被老妈一个眼神给瞪了回来。随着队伍的不断前进,我心中...
-
根鸟读后感优秀作文
根鸟读后感优秀作文,,一个少女到悬崖上采花,掉进了峡谷。她出现在一个叫根鸟的少年的梦里。根鸟出发了,一飞冲天,去寻找自己的梦。荒漠、草原、大山、村落、峡谷、小镇......一个个场景奇异而玄妙,一次次经历惊险而又刺激,根鸟成长在现实与梦幻之间,他决定以梦为马,度过他的成长阶段。恍惚、迷乱、摇摆、清醒、执著、一往无前,他在痛苦中品尝着快乐。我看这本书时,我觉得这本书充满神秘感。到了最后一页时我很不理...
-
涉江采芙蓉悬想手法
涉江采芙蓉悬想手法,,它是从思念对象的角度落笔,来衬写诗人自己的思乡怀人之情,往往婉转含蓄,意境深邃,虚实相生,别有韵致,可谓颇具匠心。《涉江采芙蓉》便是这其中的一个典型。“对写法”让构思虚实结合、双向突显《涉江采芙蓉》虽旨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怀人之情,但开篇“涉江采芙蓉”中的“芙蓉”在江南民歌里是“夫容”的谐音,由此可见前四句是女子口吻——一位女子于江南水乡中采摘着许多芳美的花草,准备送给自己的...
-
呼风唤雨的世纪词语表
呼风唤雨的世纪词语表,,1、呼风唤雨的世纪词语表:唤huàn(唤醒、叫唤、呼唤)、纪jì(世纪、纪念、纪年)、技jì(技艺、技术、口技)。2、《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人教版课标本第七册中的一篇课文。题目中“呼风唤雨”在词典中解释为“使刮风下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在课文中比喻人类在利用自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不再像从前那样受到自然条件的严格限制。3、写作特点:第3、4自然段中作...
-
涉江采芙蓉人物形象分析
涉江采芙蓉人物形象分析,,“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点明了思妇的忧思源于对丈夫的思念。思妇思念丈夫,而丈夫正远在天涯。她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难以送给自己想念的远方的人。可以说,思妇采莲,真有《乐府诗集·江南》中的“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的快乐。采莲是快乐的,而女子却是忧伤的。这里,诗人以乐景表哀情,倍增其哀。诗歌最后两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
人从哪里来
人从哪里来,,人是一个特别矛盾的生物,在很久之前,人们相信上天是有神的存在,而神是主管一切的。人将神想作是人的样子,洽会在内心当中也是一种将自己当做是高等的物种,并且在心目中认为自己就是整个世界的主宰,而后期作为最有智慧的生物就更加映照了人们的想法。人从哪里来的说法从中世纪的神学说到后来科学提出的论证当中得出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其实在以前,人们对于本身总是会有一种优越感,而动物是属于低等的物种,...
-
少不当意 必再三易之不厌的意思
少不当意 必再三易之不厌的意思,,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翻译过来的意思是,稍微有出现有些不满足心里的想法,并没有去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构思出来,于是会出现很多次更改,多次重新开始,也不会有任何的厌烦感。主要就是用来形容一个人去追求一种东西,都希望可以完美,不希望有任何的瑕疵。这句话的出处是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主要就是用来记录江南四大才子之一里面的文征明,一直都在自我努力,始终坚持不懈,一丝不苟去...
-
请相信坚守的力量作文
请相信坚守的力量作文,, 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芜沙地,变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鸟的乐园”,在高寒荒漠上,塞罕坝经过三代人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卓绝奋斗,造出百万亩人工林海,为京津筑建一道防沙源、涵水源的绿色长城。塞罕坝精神,不仅是一份坚守,更是一种感动。塞罕坝位于河北省与内蒙古接壤地区,天气高寒、气候干燥。本来是清代的皇家狩猎场,是现在的森林公园,旅游胜地。可是在新中国...
-
涉江采芙蓉视角转换
涉江采芙蓉视角转换,,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运用悬想手法,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涉江采芙蓉》虽旨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怀人之情,但开篇“涉江采芙蓉”中的“芙蓉”在江南民歌里是“夫容”的谐音,由此可见前四句是女子口吻——一位女子于江南水乡中采摘着许多芳美的花草,准备送给自己...
-
发现式教学
发现式教学,,发现式教学就其思想渊源而言,可以追溯到很久.早在19世纪中叶,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就曾提出:"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发现式教学法就其思想渊源而言,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就曾提出:"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
-
海伦凯勒600字介绍
海伦凯勒600字介绍,,马克•吐温说过:“19世纪有两位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海伦•凯勒的确是一位独特而又了不起的女性。她是不幸的,在生命的八十八个春秋中,有八十七年的漫长时间里是在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中度过的;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幽闭在黑暗与沉寂世界里的盲聋哑人,竞然学会了开口说话,并成功地毕业于世界著名学府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她接受了生命的挑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