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厢记读后感800字

    西厢记读后感800字

    西厢记读后感800字,,每当我翻开《西厢记》时,总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动活泼的,小时候的我读起它来总觉得既过瘾又有趣。但今时今日,不变的是那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我的领悟却变了。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觉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对话旁白;有人还研究它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但在我看 ...

    2024-01-05 0 知道
  • 长亭送别二煞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本质

    长亭送别二煞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本质

    长亭送别二煞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本质,,《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 ...

    2023-12-27 0 知道
  • 长亭送别哪些地方是情景交融

    长亭送别哪些地方是情景交融

    长亭送别哪些地方是情景交融,,(1)碧云天,黄花地,泪添九曲黄河溢  (2)孔尚任,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讲述了崔莺莺十里长亭送张生进京赶考的别离场景。《西厢记·长亭送别》是元代诗人王实甫写的。用元杂剧的形式讲述了崔莺莺十里长亭送张生进京赶考的别离场景,而张生和崔莺莺这对冲破世俗相爱的恋人,短暂的欢愉后即将饱尝长久的别离相思。《西厢记·长亭送别》反映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表现了对 ...

    2023-12-19 0 知道
  • 窦娥冤和西厢记比较分析

    窦娥冤和西厢记比较分析

    窦娥冤和西厢记比较分析,,《窦娥冤》和《西厢记》这两部作品都是元杂剧,但二者却有很多不同之处。 这里主要讲一下情节结构和语言。 在情节结构上来看,《窦娥冤》比《西厢记》要简单很多。《窦娥冤》和之前 的“公案文学”都不一样。“公案”是历代文学一个很有趣的题材,跌宕和曲折 的故事情节往往可以吸引欣赏者的兴趣。但是元代的“公案剧”整体上和以前的 作品中注重情节不同,一方面是“权豪”和“平民”的对立构成矛 ...

    2023-12-19 0 知道
  • 西厢记读后感600字

    西厢记读后感600字

    西厢记读后感600字,,《西厢记》,为元代著名的戏曲作家王实甫所著。究其根源,实为“新杂剧,旧传奇”,唐代元稹、宋代赵令畤,金董解元,都曾撰写过不同版本的《西厢》,至元代王实甫,终于把《西厢》推举到颠峰,不仅家喻户晓,而且已经变为一种潮流,一种中国封建思想的蜕变,如此寥寥万余字,何以有如此魅力,何以堪如此重任?就此处,我把我的观后之感付之于字,并总结了下面三点世间文章不可兼备的好处,望阅者于其中游 ...

    2023-12-16 0 知道
  • 长亭送别的体裁

    长亭送别的体裁

    长亭送别的体裁,,《长亭送别》的体裁是戏曲。《西厢记·长亭送别》是元代诗人王实甫写的。用元杂剧的形式讲述了崔莺莺十里长亭送张生进京赶考的别离场景,而张生和崔莺莺这对冲破世俗相爱的恋人,短暂的欢愉后即将饱尝长久的别离相思。反映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表现了对封建礼教对人性人情严重束缚和压制的控诉。《西厢记》是一部迷人的诗剧,全剧从头到尾是一首优美动人的爱情诗,它有明快的抒情喜剧的节奏,有“词 ...

    2023-12-12 0 知道
  • 西厢记读后感悟

    西厢记读后感悟

    西厢记读后感悟,,它最早的出典,是唐代元稹(779-831)写的传奇文 短篇小说 《莺莺传》。 对这个故事最深刻的印象不是曲折的情节和美满的结局,而是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让人如痴如醉的爱情,怎么有如此凄惨的结局?我想古人正是抱着这样的态度,所以才有了现在的《西厢记》。但我认为这样的改动并不是原来的故事增色多少,反而让人觉得虚伪,因为并不是所有爱情都是美满的。 想当年定情的地方,是普救寺;莺莺通过蛙 ...

    2023-12-06 0 知道
  • 西厢记感悟100字

    西厢记感悟100字

    西厢记感悟100字,,提到王实甫的《西厢记》最先想到的人物必是崔莺莺,最能见出作者深厚艺术功力的,也要算是崔莺莺。别林斯基说过:“真正艺术的作品永远以其真实、自然、正确和切实去感染读者,以致读完之后,其中所描绘的人物好像活人一样,使你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他们。”在《西厢记》中,崔莺莺是和红娘互相映照的极其成功的艺术形象。如果说,红娘的性格有点像出谷长风,那么,崔莺莺则属于幽林曲涧式的人物,细腻隽永, ...

    2023-12-06 0 知道
  • 长亭送别是哪部戏剧作品的情节

    长亭送别是哪部戏剧作品的情节

    长亭送别是哪部戏剧作品的情节,,“西厢记·长亭送别《西厢记·长亭送别》是元代诗人王实甫写的。用元杂剧的形式讲述了崔莺莺十里长亭送张生进京赶考的别离场景,而张生和崔莺莺这对冲破世俗相爱的恋人,短暂的欢愉后即将饱尝长久的别离相思。”艺术风格: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关、王二人艺术的不同之点的话,这就是:关汉卿戏剧属阳刚 ...

    2023-12-02 0 知道
  • 红楼梦第23回读后感

    红楼梦第23回读后感

    红楼梦第23回读后感,,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是前八十回中相当重要且经典的一回。在此回中,世人往往多流连于宝黛读西厢,意蕴非凡,以为妙绝。然而我却以为,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固然在意境之处不能比肩宝黛读西厢,但作为林黛玉心境的转折之处,在全书中很是关键。当然,《红楼梦》不单单胜在情节环环紧扣,伏脉千里。细腻的描写手法,也总是令人心折不已。在黛玉听曲这一段中,曹公以生动细 ...

    2023-11-28 0 知道
  • 红楼梦21到25回读后感

    红楼梦21到25回读后感

    红楼梦21到25回读后感,,《红楼梦》第二十一至二十五回分别为:第21回 贤袭人娇嗔箴宝玉 俏平儿软语救贾琏第22回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第23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第24回 醉金刚轻财尚义侠 痴女儿遗帕惹相思第25回 魇魔法叔嫂逢五鬼 通灵玉蒙蔽遇双真读后感:《红楼梦》第二十一至二十五回主要写了贾府中的勾心斗角,通过这些描写作者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 ...

    2023-11-28 0 知道
  •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几本第几折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几本第几折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几本第几折,, “长亭送别”是元杂剧《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的戏剧冲突的焦点,集中在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上。老夫人执意在“拷红”后第二日即打发张生上京赴考,“驳落呵休来见我”,表现出一种毫无回旋余地的顽固立场。张生原来就是一个打算上朝取应的举子,由于邂逅莺莺才滞留蒲东,现在爱情已获得,上京应考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可以说,在求取功名这一点上,他和老夫人是一致的。只有 ...

    2023-11-28 0 知道
  • 《西厢记》书评

    《西厢记》书评

    《西厢记》书评,,《西厢记》的剧情直接取材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的《西厢记》以《西厢记诸宫调》为基础,在一些关键的地方作了修改,从而弥补了原作的缺陷。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删减了许多不必要的枝叶和臃肿部分,使结构更加完整,情节更加集中;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让剧中人物更明确地坚守各自的立场——老夫人在严厉监管女儿、坚决反对崔、张的自由结合、维持“相国家谱”的清白与尊贵上毫不松动, ...

    2023-11-22 0 知道
  • 西厢记读后感500字左右

    西厢记读后感500字左右

    西厢记读后感500字左右,,因为饱读诗书,我们才看到有今日如《西厢记》一般的美文,因为功名难就,贤人们踌躇满志,才有了今日我们所见的这许多的史诗。就如书中的儒生一样,虽是饱读了诗书,却不图功名利禄,只想逍遥乐世,奈何放浪间,遇见美人,为得人心,寄情西厢,以读书为名,最终终为美人远赴求名,只为这状元身份能配得上相国之婿之称,好为写族谱的时候不至太寒碜。古人有古人的无奈,岂是此刻的我们能轻易了解到的。 ...

    2023-11-21 0 知道
  • 长亭送别西厢记

    长亭送别西厢记

    长亭送别西厢记,,《西厢记·长亭送别》是元代诗人王实甫写的。用元杂剧的形式讲述了崔莺莺十里长亭送张生进京赶考的别离场景,而张生和崔莺莺这对冲破世俗相爱的恋人,短暂的欢愉后即将饱尝长久的别离相思。反映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表现了对封建礼教对人性人情严重束缚和压制的控诉。“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前几句化用范仲淹《苏幕遮》词并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霜 ...

    2023-11-14 0 知道
  • 长亭送别是什么体裁

    长亭送别是什么体裁

    长亭送别是什么体裁,,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的体裁是元杂剧。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官调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其他表演艺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西厢记》是一部著名的元杂剧,其故事取材于中唐诗人元稹所作的传奇小说《莺莺传》。通过崔张爱情故事的描写,批判了封建礼教和门阀婚姻制度,热情歌颂了崔莺莺和张生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行为和自由爱情,表达了“愿普天下有 ...

    2023-11-14 0 知道
  • 长亭送别选自

    长亭送别选自

    长亭送别选自,,《长亭送别》是元代诗人王实甫写的,选自《西厢记》。《西厢记·长亭送别》用元杂剧的形式讲述了崔莺莺十里长亭送张生进京赶考的别离场景,而张生和崔莺莺这对冲破世俗相爱的恋人,短暂的欢愉后即将饱尝长久的别离相思。反映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表现了对封建礼教对人性人情严重束缚和压制的控诉。作者简介: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

    2023-11-14 0 知道
  • 长亭送别选自元杂剧

    长亭送别选自元杂剧

    长亭送别选自元杂剧,,《西厢记·长亭送别》是元代诗人王实甫写的。用元杂剧的形式讲述了崔莺莺十里长亭送张生进京赶考的别离场景,而张生和崔莺莺这对冲破世俗相爱的恋人,短暂的欢愉后即将饱尝长久的别离相思。反映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表现了对封建礼教对人性人情严重束缚和压制的控诉。创作背景: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官调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其他表演艺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 ...

    2023-11-13 0 知道
  • 长亭送别内容

    长亭送别内容

    长亭送别内容,,《西厢记·长亭送别》是元代诗人王实甫写的。用元杂剧的形式讲述了崔莺莺十里长亭送张生进京赶考的别离场景,而张生和崔莺莺这对冲破世俗相爱的恋人,短暂的欢愉后即将饱尝长久的别离相思。反映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表现了对封建礼教对人性人情严重束缚和压制的控诉。创作背景: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官调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其他表演艺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戏 ...

    2023-11-13 0 知道
  • 长亭送别人教版

    长亭送别人教版

    长亭送别人教版,,《西厢记·长亭送别》是元代诗人王实甫写的。用元杂剧的形式讲述了崔莺莺十里长亭送张生进京赶考的别离场景,而张生和崔莺莺这对冲破世俗相爱的恋人,短暂的欢愉后即将饱尝长久的别离相思。反映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表现了对封建礼教对人性人情严重束缚和压制的控诉。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官调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其他表演艺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 ...

    2023-11-13 0 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