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公务员最吃香的专业 前景好工资待遇不错
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中,都有很多人报考公务员,因为现在就业形势严峻,而公务员是一个“跌饭碗”,完全不用担心失业等情况发生,并且待遇也不错。有网友问,考公务员最吃香的专业是哪门?下面来了解下。
公务员专业
一、法学类专业。可以说,这门专业是刚需的,无论社会怎样发展,都无法脱离法治,因此法学类学生在考公务员中非常吃香。而且法学类毕业生可选择的考公单位和部门会相对较多,待遇也非常不错。
二、文学类专业。在众多政府单位中,有很多文职岗位都需要文学类专业的毕业生,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这类人文学功底较为扎实,比如在处理文件、撰写稿件时可以更加得心应手,出现差错的可能很低。
三、财经类专业。这类人群除了是众多公司企业所需的人才以外,在政府单位也非常抢手,比如像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等,只要学这些专业出来的考公务员,根本不愁没有单位招募。
相关内容
-
莫泊桑拜师的故事
莫泊桑拜师的故事,,莫泊桑因为觉得自己的文章不生动就去请福楼拜指导,福楼拜直截了当告诉他那是因为他的功夫不到家,并且要求莫泊桑要肯吃苦,勤练习,建议他详详细细地记录每天马车经过门前的情况。莫泊桑全神贯注地观察,写下了一些作品,他再一次去请教福楼拜的时候,福楼拜肯定了他的进步,同时指点他除了要仔细观察,还要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的特点。莫泊桑虚心聆听,认真践行,终于写出了不少世界名著。文章表达...
-
背影和秋天的怀念写法
背影和秋天的怀念写法,,背影的写法是白描。秋天的怀念写法是借景抒情、托物寄情。背影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这篇作品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
-
荆轲刺秦王9段的状语后置句
荆轲刺秦王9段的状语后置句,,常痛于骨髓嘉为先言于秦王曰定语后置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群臣侍殿上者宾语前置大王来何操籍何以至此沛公安在《荆轲刺秦王》出自《战国策·燕策三》,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为燕国勇于牺牲的精神。文章通过一系列情节和人物对话、行动、表情、神态等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了英雄荆轲的形象。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
-
莫斯科治安如何
莫斯科治安如何,,莫斯科的治安并不是非常好,所以尽量避免一个人单独出行。虽然这几年莫斯科的治安已经好了很多,但是还是会有极端民族主义者会攻击外族人的情况发生。所以在夜晚的时候一定要避免在人少的地方或者郊区进行一些活动,当见到一些成群的黑衣青年的时候,一定要学会躲避,不要与他们发生冲突。莫斯科的森林公园,一般来说都是很多的,所以你要避免一个人去森林公园,也千万不要在森林里的没有人的地方逗留太久,在莫...
-
牛奶冷藏可以放多久
牛奶冷藏可以放多久,,我朋友在日常生活中都特别喜欢喝牛奶,除了单纯的喝牛奶以外,还会把牛奶加到一些食材里面,做成美味可口的食物。但是很多朋友不知道如何存放牛奶,接下来就和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牛奶冷藏可以放多久,与此同时还会和大家说一说喝牛奶需要注意的事项。一,牛奶冷藏可以存放的时间牛奶冷藏可以存放的时间并不一定。牛奶冷藏具体存放的时间要看具体的情况,假如买回来的牛奶并没有开封,也没有打开包装。就可以...
-
送东阳马生序与同舍生对比
送东阳马生序与同舍生对比,,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体现了作者不在乎吃的穿的是否如别人,只在乎读书,作者的怡然乐趣皆来至读书,求学的艰苦情况。作者选取了一个特定情景加以描写。“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明穷苦;“深山巨谷”,表明路途险恶。穷冬、烈风、大雪,分别从季节、环境、气候的特点上着眼。“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
-
一面53厚的墙中间开个口子怎么加固
一面53厚的墙中间开个口子怎么加固,,砖墙体可以用注浆,如果是钢筋混凝土墙体,可以采用注浆,是什么原因需要加固要看是什么墙体、粘钢板、加构造柱,采用不同的加固措施。不同情况、粘钢板、加混凝土夹板、贴碳纤维布进行处理 。1.压模法 将熔融的热玻璃膏注入压进已刻好的图纹模中变成块状的同时花纹也压制好了。2.砂模铸造 将模型压入深度适中的砂喷湿乙炔避免砂模崩落,在将玻璃膏到入砂模内待玻璃稍冷后再取出徐冷...
-
宇宙生命之谜100字
宇宙生命之谜100字,,1、宇宙生命之谜的主要内容是:这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2、《宇宙生命之谜》是一篇科普文,文章的题目是“宇宙生命之谜”,因此,作者在行文的过程中紧紧扣住“谜”来组织文章。3、作者先提出疑问,“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一个谜,接着作者分析了生命存在的四个条件,对太阳系除地球外...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200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200,, 1.文章的题目是一个诘问句,是诘问对方,也是以自答的方式回答论敌。从全文看,鲁迅的答复是明显的,即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鲁迅为什么在此时提出这样的问题。从这文章发表于1934年10月20日看,显然是反驳当时《大公报》上所散布的这种悲观论调。2.1934年8月27日 《大公报》的社评《孔子诞辰纪念》中写道:“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又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已...
-
曹刿论战第一段
曹刿论战第一段,,曹刿论战的第一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曹剃求见鲁庄公的原因。交代了必要的背景。大军压境,曹剃准备参战,作者通过曹列与其“乡人”的对话,一方面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尸位素餐的情况,为后文鲁庄公在战斗中瞎指挥作了铺垫;另一方面显示了曹列关心国事,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第二层记述曹剃要庄公作好战前的政治准备,这是本段的重点。...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材分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材分析,,1、通过自我总结和反思,将自己所授的本节课中的优点和缺点进行记录,并与课前预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对比,有没有哪些地方没有做好,或者本节课有什么亮点,为今后的再次授课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和方式。2、《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驳论文,我首先从新中国成立69周年和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取得的`成就说起,带领同学们回到80多年前饱受欺辱的旧中国,去看看那时中国...
-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教学目标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教学目标,,一、 教学目标:1.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课文主要写了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三次相遇并相处的生活片断。2.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读熟课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二、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三、教学准备1.生字词语2.课外了解爱因斯坦的相关情况。3.教学课件四、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导入课文1.板书课题《爱因斯坦...
-
西门豹治邺老百姓会说什么
西门豹治邺老百姓会说什么,,“老百姓会对西门豹表示衷心的感谢。应该是感激涕零的。”这是一篇历史散文,写西门豹治邺的两大实绩:革除“为河伯娶妇”的陋习,凿渠引水灌溉农田。革除陋习是全文的重点,兴建水利是辅助性的笔墨。二者所用的笔法很不一样:前者主要通过描绘,再现当时的场景;后者主要采用记叙,说明有关的情况。从了解西门豹的全人来说,这两部分不可或缺。但若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看,前一部分堪称精彩,后一部分...
-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教案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教案,,《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第一教时一、 教学要求:1.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课文主要写了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三次相遇并相处的生活片断。2.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读熟课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二、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三、教学准备1.生字词语2.课外了解爱因斯坦的相关情况。3.教学课件四、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导入课...
-
创造宣言背景
创造宣言背景,,本文写于1943年,陶行知先生否定了“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激励每一个人时时、处处要去创造。陶行知(1891.10.18-1946.7.25),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陶行知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所谓创造教育,...
-
未来的书包作文300字
未来的书包作文300字,,20xx年,会有一种奇特、又美丽的书包,名叫:“万能书包。“万能书包是一种特殊的金属制成的,这种金属的强度比钢铁还要硬,但是比塑料还要轻。“万能书包是一个知识丰富的好老师,它的表面有一个小视屏,可是,你可别小看它哦,它可有一台电脑那么有用哩。如果你有什么问题,只要在里面一输入,它就可以根据问题在2秒钟之内可以显示出答案来。大家肯定想有这个“万能书包吧。如果有了它那么我们做...
-
庖丁解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庖丁解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世间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只要你在实践中做有心人,不断摸索,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事情就会做得十分漂亮。这个寓言故事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它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迎刃而解。 文章叙议相间,层次分明。写宰牛时动作之优美,技术之高超;成功后的志得意满等,绘声绘色,如闻如见,引人入胜。语...
-
枣儿内容概括300字
枣儿内容概括300字,,《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其剧情是: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了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表露了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