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时是几点到几点丑时是几点到几点

子时,一般是指晚上十点到次日凌晨三十分,太阳还没出来的时候。时间在古代就有了很多种划分,比如周礼中就有关于日落时间的规定。另外一种说法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意思是清晨和傍晚的时间分别以太阳落山到地平线所形成的时刻为标准划分。而现代最早记载的是史记·天文志中记载的十二时辰:子时、午时。其中子是指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六这段时间也就是子、丑都属于亥月;丑时指农历三月至十一月这一段时间也就属于丑月;寅时指农历六月至十月这一段子时间也叫寅酉(子丑寅);卯时指农历五月至十一月这一带不属于卯(丑卯寅),但是和太阳落山相同。

1、十二时辰

所谓“辰”,即“子”,指一昼夜中的第一个时辰。“辰”字就是从这一“辰”字中发展出来的。古人认为日月星辰都在日出的地方为辰,古人将太阳升起到地平线这段时间叫做“日出”。由于“子”与“亥”同音,古人便给“亥卯”起了两个名字。古人历法中二十四节气最早的说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一纪时。

2、十二时辰系统说明

十二时辰是由子时、子丑时12小时相配而成。这些12小时分别被看作:“天”时刻和“地”时刻:在子、午、申时和酉时之后:“辰”时刻,或称“子”时刻。“天”时刻用于表示白天;“地”时刻用于表示夜晚;“天”时刻用于表示夜晚以及白天和黑夜;“天”时刻用于表示黑夜;“天”时刻对应起来表示白天;“天”时刻结合起来表示夜晚;“地”时刻与“天”时刻结合起来表示白天;这12个时序均为十二时计时方法在世界各地广泛使用后由我国传统文化将其命名规则总结并改进而来。它们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将太阳经过东方时和西方不经过东方时分别作为初值和终值;分别从东方日出之地为起始值和终值;同时又根据时辰与日数关系分为子、午、酉、戌24个小时作为一个时辰循环周期。

3、十二时辰使用的时间

古人将每一时辰分为十二个小时辰,以十二个时辰为一组,分别是子时、丑时和寅时。每一时辰又称为子丑。史记·天文志中关于生肖的记载,是将中国古代的十二时辰按照时辰的长短来划分的,每时辰共12个节气。从东汉开始,中国开始使用朔望月作为每个工作日的时间长度,并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如:汉朝人按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六(即正月初一至初七)、下午四点至五点、下午六点至七点、下午七时至九点钟等。这是最早使用朔望月时间编制十二时辰的时间。以后,历朝历代都沿用这个标准并加以修改,最后定为现在的农历一月十五日为一个标准完整的工作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