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暑和阳暑有何区别
我国有很多种天气模式,从目前来说夏季高温主要是出现在三伏天。三伏天一般指农历的中伏,俗称“秋伏”。三伏天天气炎热、酷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伏姜”。所谓“伏姜”就是中医中的“姜汤头”的意思。
1、什么是“阴暑”和“阳暑”
所谓阴暑就是指太阳到达黄经120度以上时,太阳直射点的北纬30度附近,天气最炎热的时候。太阳到达黄经120度时即为阴暑。
2、阳暑多见于北方,而阴暑常见于南方。
夏天天气炎热,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气温高,气候潮湿,导致植物生长旺盛,植株蒸腾,作物呼吸消耗大量的水分不足,不能很好地吸水。所以从表面上看,我们看到的是烈日炎炎的天气;但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湿暑”,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暑湿”(阴暑)造成的天气。“湿暑”分为两种:一种是湿气过重导致热燥,形成所谓“湿蕴”;另一种是湿气过少不能蒸发造成闷湿,形成所谓“暑湿”。根据中国天文年历和中科院气候中心预测:目前我国每年都有大约300天左右的雨季开始于7月下旬到8月上旬或9月中旬,结束于9月底、10月初。而最近十年中每年都会出现10-12月高温的年份只有3-4个月。
3、有哪几种疾病会出现“伏姜”
很多人认为,夏天酷热,应该多喝一些凉茶,可以起到消暑止渴的作用,但是“伏姜”是不能喝的。那么“伏姜”吃多了会不会对身体造成影响呢?首先,不建议夏天吃凉茶或者生冷的食物。凉茶中都含有一定的寒气,生冷食物会损伤人体脾胃。很多人会在夏天经常吃冰镇西瓜之类的食物,但是这些食物中都含有大量寒凉的物质,进入人体后就会加重脾胃的负担,容易损伤脾胃。而且因为天气太热,很容易出现燥热伤津伤阴、肺热咳嗽等现象,这些都有可能出现“伏姜”。
4、为什么出现不同的天气模式
高温是夏季的常客,一年中太阳直射时间最长的时候,也是太阳辐射最强的时候。太阳直射范围内有一层大气变得非常热,这时空气中的水蒸汽很容易蒸发到空气中去,温度也就随之升高了。当人们活动在高温下时,身体会散发出大量热量,使身体出汗较多,但又不能蒸发时这种情况就叫酷暑。
5、什么是三伏天里炎热的天气?
三伏天里炎热的天气一般出现在盛夏时期,也就是7月初到7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内由于气温较高,蒸发和吸收了大量的热量,所以空气中湿度大、气压低,这就是三伏天炎热的天气。如果此时地表或水面温度高于30℃以上,或者高于40℃以上时,就可以叫做高温。如果地表或水面吸收了大量热量,仍然高于30℃,就被称为中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