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码是根据什么来定位的(行程码的定位是怎么定位)
在最近这几年里,疫情成了人们口中最常见的话题。疫情肆虐下,各国**纷纷出台相应的防疫政策,来维护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防止疫情的传播和扩大。而在我国的防疫政策中,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行程码就是典型的代表。它清晰地记录着你在过去十四天的行程信息,判断你是否有感染风险,并且据说在手机关机、拔卡的情况下还能正常工作。这“神通广大”的行程码究竟是什么原理?
行程码是什么?
行程码,又称“通信大数据行程卡”,它是由我国通信院和三大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联合推出的一款行程查询服务。它清晰地记录着我们过去十四天的所到之处,人们不仅可以免费查询个人的行程轨迹,也可以看自己是否到过高风险地区,是否有被感染的几率,它为个人出行和有效防疫带来着巨大的便利。
行程码是怎么实现个人定位的呢?
我们要知道,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且几乎人手一部手机的今天,要获取一个人的位置信息并非难事。也许提到定位,人们首先想到的是GPS,但其实定位的方式有很多种。
首先是最基础的基站定位。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坐火车或者在高速公路上经过两个省份交接处时,会收到新进入的省份发来的欢迎短信。这就是依靠基站定位实现的。基站是手机手机通讯的基础,有基站的地方才能有所谓的手机信号。手机和基站通过信令信号来交换信息,而基站可以通过信令信息中的数据来获取手机的位置。
第二种便是人们常说的GPS定位。现在已经大众化的智能手机大多数都带有GPS定位功能。它通过与卫星系统交互,不断传输自己的数据,精确度十分高,甚至可以将你的位置锁定在某一条街道上。
第三种是人们常常容易忽略的无线网定位。其实在无线网络之中,除了IP地址之外,有一个固定的MAC地址,我们手机联网后这个地址信息便会被获取,这样实现了无线网络的定位。
而回到我们的行程码,由于刚开始疫情来得突然,行程码需要在短时间内开发出来并且获取全国十几亿人口的行程信息,工作量极大,并且由于这是一项公益服务,不收取任何费用,于是在开发过程中应该尽量减少成本。所以,行程码采用了前面提到的第一种定位方式——基站定位。当我们经过不同城市的时候,手机会连上不同的基站,这样行程码就会获取到我们的位置信息。而为防止误判,当我们在同一个地方呆上四个小时以上,这个地方才会记录在我们的行程轨迹当中。
由于行程码采取的是基站定位,这种定位并不似卫星定位那么精准无误,所以有时候会出现一些差错。比如有时候明明到了一个城市,行程码却没有记录。这有可能是因为你刚好在城市边缘而恰好该城市的基站信号比较弱,所以你的位置信息并没有被记录在行程码之中。还有一种情况是你在多个基站的交界处呆上四个小时,那么大部分情况下系统会给你匹配到高风险地区。虽然行程码有时候多多少少会出一些差错,但它对于防疫工作来说是功不可没的。
如果关机或者拔掉手机卡,它是否还能定位呢?
答案是可以的
我们会发现,即使手机开了飞行模式,或者拔掉手机卡,我们仍然能进行紧急呼叫。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手机仍然和基站有着信号联系。其实,我们的手机并不是只有当我们打电话发短信的时候,才会去主动寻找基站,而是为了维持信号稳定,都会尽量地与基站保持信息传递,基站也能因此获取我们的位置信息。
那么关机状态又如何呢?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即使手机关机,闹钟依然会按时响起。这就说明关机的情况下并不是所有程序都停止运行的。其实,每部手机出厂的时候,其内部都带着一个专属的识别码。这个识别码相当于手机的身份证,即使关机,只要手机携带了这个“身份证”,就能被附近的基站识别出来。
对于功能如此强大的行程码,有人感到不解:这行程码将自己的行动轨迹显示得一清二楚,那自己还有什么秘密可言?大数据时代之下,每个人究竟有没有自己的隐私呢?其实对于这点,并不用过分担心。行程码虽然功能强大,但它只能获取你的位置信息,对于其他的个人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密码等,它并没有那么高的权限去获取。
所以,在疫情肆虐的特殊时期,行程码为防疫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防护疫情,人人有责。我们绝不能为了自己的私心去瞒报行程信息,为了自己的出行便利不顾大局。愿疫情早日退去,春天早日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