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仁之端也?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君子居敬而不事二王,处俭而不奢。”君子居敬而不事二王,说明君子以诚为本。这段话说的是,君子和小人并不一定要靠礼仪来区分彼此,但对每个人来说都需要遵守礼仪的要求。这样做了,便知道什么是仁。这正是孔子所说“礼之用,和为贵”:只要是讲道义的人都可以做父母官;而没有道义的人即使有了法律,他们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所以,孔子说:“仁(礼)之端也”(论语·述而)。
1.仁者有礼
“仁”者,一种心向百姓、向他人施与仁德的人。孔子说,仁者有礼,是因为礼不能与人分开。孟子也说:“人有以孝养父母者,无不从之以礼;人不从父母,非不知礼也”(孟子·离娄);朱熹说:“从生而起有两种修养,一种是敬,即所谓‘以孝养父母’,在人未成年之前,便要做到‘敬’字,才能说是有礼”(论语·里仁)。孟子中解释道:“敬之者也,爱人者人恒爱之;爱人之者,人恒爱之。”(孟子·尽心上)意思是说:爱人者,敬人也;爱人者,敬事也;待人者,敬人也。中庸说:“君子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中庸章句下)这样说是很有道理了。
2.如何做君子
孔子的主要目的是要教人做事要诚实,做君子要讲诚信,做人要诚信。他曾说:“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认为做一个君子,最重要的是要懂得礼节和修养,所以孔子说“君子欲其仁者,先修其身”(中庸)、“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中庸)、“言必信,行必果。”(论语·为政)如果我们自己没有做到“诚实守信”,也就没有资格去做君子了。当然,人只有做到诚实守信了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我们做任何事都要诚实守信。
3.礼仪之本是诚
孔子说:“君子居敬而不事二王”,这里的“君”,不是君主,而是人;“臣”,不是臣子,而是臣子。为什么?因为“臣”作为一个人,他会“居敬而不事二王”;如果“臣”不把自己当作一个人了,那么即使有了法律,如果他做了一个不道德(违背伦理)的行为,即使有了法律,他也是不道德的。所以,君子以诚为本。我们学习古代礼仪时可以发现,我们身边往往有一些不讲礼仪甚至危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甚至社会风气和道德行为,但都能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有多么地诚实、多么地忠诚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所赋予我们身上所赋予中国人特有之优秀品质。因此我们可以说“不诚无得如其身”(论语·先进),“不诚无得如其身”(论语·子路)——如果说做人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读书、交友等等来达到自己“诚”之品质的话,那么用自己真诚对待他人则是通过各种手段来达到自己“诚”之品质。
4.中国人的道德修养和思想体系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道德的民族,具有优良传统的中华民族一向注重道德修养,同时也对道德规范的要求有一定的自我完善能力。中华民族历来注重仁义礼智等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弘扬,并以这些优秀思想为指导而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我们在继承前人传统学术资源的基础上,对传统中涉及与仁有关的内容进行了精辟梳理,建立起一套系统完善、系统完备的、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这套道德规范具有强烈的价值取向和普遍适用范围,它在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正因为这种道德规范具有这样那样突出而强大的生命力,所以即使在历史上,以儒家为首并以中国传统学者们为代表之士形成了以“礼乐为先”文化体系为主流、具有广泛包容性特征和较高社会地位,并长期持续不断地发展演化。其中在道德修养上要求人们既遵循礼义为本、诚信守信、讲义气等基本原则,又不忘初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内涵丰富的伦理思想;在自我完善方面,对自身行为作出更高程度规定,并通过自强不息、追求卓越而走向崇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