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身为至圣先师,为什么有人形容他为“丧家之犬”

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历史上,确实有孔子如“丧家之犬”说法,这主要发生在他“周游列国”的时期。

孔子有弟子3000人,其中,有子贡等贤人72人。他曾经带领众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在他周游列国到达郑国后,有一天孔子和弟子们走散了。子贡四处向人打听孔子的下落,一个郑国人说:“我看到东门有一个人,那狼狈不堪的样子却像一条丧家之犬。” 子贡凭按照这个人的指点找到了孔子。

这就是“丧家之犬”的由来。

孔子是鲁国人,他周游列国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

孔子生活的春秋末年,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各诸侯国相互征战,争王称霸,周朝的礼乐制度基本土崩瓦解了。

针对这种情况,孔子提出“克己复礼”、恢复周礼、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但是,由于不符合实际,他所在的鲁国的统治者都不认可他的政治主张。

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就从公元前497年到公元前484年间,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寻求诸侯国支持,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春秋晚期,各诸侯国之间争霸不断,出现了“春秋五霸”。各个诸侯国互相争夺土地、人口,大国欺负小国,只能通过战争才能实现。 而孔子呢?他政治主张在与当时形势格格不入,不符合历史潮流,是根本行不通的。

在这种形势下,孔子周游列国的14年间,他每到一地,基本上都是颠沛流离,历尽艰辛,结果到处碰壁,即使表面上受到礼遇,没有一个诸侯国接受他的主张。他和他的学生们,只好四处奔波,被人形容为”惶惶如丧家之犬”,也就不难理解了。9

孔子的儒家思想,由战国混乱时期产生,具有时代意义,不一定每个朝代都实用,但却被历代君王所利用,成了奴役民众的最有效的精神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