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夏的寓意

古人把春夏之交叫“节”,古人的节,是有讲究的,不仅仅指祭祀神明、祈盼丰收、祈福平安等传统节日,还有农事的“种粮”、“养蚕”等农事活动。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春日作中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迎夏习俗

从夏至后的第一个节气起,气候逐渐变暖,万物生长。此时,人们往往忙着迎运,用各种方法祈求风调雨顺,祈求五谷丰登。人们在这一天祭祀各种神灵、祖先和祈求丰收。在浙江、安徽、福建等地农村还流传着迎夏时祭祖、祭奠先祖的风俗。我国北方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举行社火和舞龙表演等活动。

2.祭神

人们把这天称为“扫祀日”。扫祀日又叫清扫日、扫房日等。中国古代以宗法为本,“父母官”“族长”是宗法制度的代表人物。清早出门扫墓,到了晚上才回来。扫墓和祭神都要吃团圆饭,这是为来年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3.迎夏,是对未来的一种期盼

春夏之交,万物生长,是农业生产的黄金季节。因此在这个节气,人们会精心耕作、精心培育,盼望来年有个好收成。因此,人们会带着各种希望和祝福,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和期盼。在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关于“迎夏”的记载或是美好期待的描述:如“迎夏正清明,家祭其神”“迎夏之日……种豆以供田”;或是“正月里来大面王(指土地公)”、“二月里来大面王(指土地婆)”;或“二月里来大面王(也就是农民的保护神等)”……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中国古人对这一节气非常重视。在汉代刘向所著的续齐谐记中,也明确记载了迎夏的习俗和意义:“二月初四子夜……有田家耕作日,五月六日王公大臣迎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