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目的和前提分析

背景链接

黑塞曾在神学院学习,而神学院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压抑和扼杀人性。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深深地陷入了与德国民族主义冲突的境地。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促进了他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方面来探索人性,提倡通过读书来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为此他写下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本文就是一篇激励人们读书的名作。文中,作者阐述读书的作用,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

作者逸事

黑塞开始寻求心理分析和治疗的时候,正遭遇着严重的心理危机。由于反战,他被迫背井离乡,生活陷入困境。1916年初,他的父亲去世,年幼的儿子又身患重病,妻子的精神病急剧恶化而不得不住院治疗。一连串的精神压迫和心理压力使黑塞深受神经衰弱和抑郁症的折磨,于是,他找到荣格的学生朗昂开始了分析性心理治疗。

在1916~1917年间,朗昂为黑塞共做了72次心理分析,基本上是每周一次,每次3个小时。开始的时候,黑塞的抑郁症非常明显,并且流露出自杀的倾向。朗昂的分析性心理治疗十分有效,帮助黑塞度过了心理危机,并且引起了黑塞对心理分析的兴趣。

1923年,黑塞放弃了其德国国籍,不久也与分居了的妻子正式离婚。黑塞自己不仅深受坐骨神经病痛和风湿病的折磨,而且也深受抑郁和自杀情绪的影响。从1925年开始,黑塞重新找朗昂做分析性心理治疗,前后持续了2年左右。实际上,这也是黑塞创作其《荒原狼》的时期。孤独与乡愁是荒原狼的呐喊,也是黑塞的挣扎;自杀与寻求生路是荒原狼的彷徨,也是黑塞的迷惘。在此期间,黑塞所经历的心理分析具有多重的意义。对于黑塞来说,朗昂不仅仅是他的心理医生,也是他的知心朋友,而且是他在经受像狼一样“冬季荒原之流浪”时的坐标和向导。黑塞在其《荒原狼》的“出版者序言”中说:“我觉得这个人有病,是某种精神病或忧郁症,是性格病,我是以健康的本能在抵御它。”同时,黑塞也说:“我认识到,哈勒是一个能忍受痛苦的天才,按照尼采的某些说法,他在自己身上已经培养了一种天才的、无限的、可怕的承受痛苦的能力。”黑塞所要表达的是,尽管荒原狼的故事叙述的是疾病和危机,但是,它描写的并不是毁灭,不是通向死亡的危机,恰恰相反,它描写的是治疗和治愈。在我们所理解的心理分析中,治疗和治愈也意味着发展,意味着心性的成长和人格的完善。黑塞将与荣格和朗昂的心理分析过程中所获得的治愈与发展性体验充分展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其中有在黑暗中的求索,有内在心灵意象的指引,也有超越与整合的个性化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