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的云雾几年级
庐山的云雾是现在人教版的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由于庐山特殊的地理气候的原因,庐山多云雾,常常是云遮雾绕,云里雾里,所以难识真面目。加之,春夏之交,晴雨交替,更是变化无常,这也给摄影人提供了绝佳的拍摄良机,于是,各种云雾、云海、云瀑的美景,频频出现在摄影家的镜头里。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看到庐山那美丽的云雾,更是写出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样脍炙人口的诗篇。
相关内容
-
庐山的云雾教案
庐山的云雾教案,,《庐山的云雾》教案教学要求(1)认识课文后的12个生字及8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部分词语,学习“秀”,“幻”“增”,“添”这四个生字。(2)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3)认识总分段结构,感情朗读第1小节,背诵第1小节。教学重点与难点:感情朗读第一小节,背诵第一小节,学会课文后的生字词,理解部分的词语。体会遗词造句的优美,体会...
-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是《庐山的云雾》课文中第二段的中心句。《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通过对庐山云遮雾罩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不仅写出了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而且写出了庐山云雾的神韵,让读者身临其境,赏心悦目。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课文共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庐山云雾神...
-
三亚落日三年级阅读理解
三亚落日三年级阅读理解,,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被蓝透了的海水围着,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融成一体,低翔 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挺拔俊秀的椰子树,不时在海风中摇曳着碧玉般的树冠。海滩上玉屑银末般的细沙,金灿灿、亮闪闪的`,软软地暖暖地搔着人们的脚板,谁都想捏一捏,团一团,将它揉成韧韧的面。1、仿照例子写词语。1分金灿灿 亮闪闪 ________...
-
庐山的云雾课文教案
庐山的云雾课文教案,,教学要求(1)认识课文后的12个生字及8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部分词语,学习“秀”,“幻”“增”,“添”这四个生字。(2)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3)认识总分段结构,感情朗读第1小节,背诵第1小节。教学重点与难点:感情朗读第一小节,背诵第一小节,学会课文后的生字词,理解部分的词语。体会遗词造句的优美,体会庐山云雾的奇幻...
-
庐山的云雾作文
庐山的云雾作文,,庐山云雾,古称"闻林茶",从明起始称云雾,至少已有300多年历史。号称“匡庐秀甲天下”的庐山,北临长江,东毗鄱阳湖,平地拔起,峡谷深幽。由于江湖水汽蒸腾而成云雾,常见云海茫茫,年雾日195天之多。由于高升温迟缓,候期迟,茶树萌发须在谷雨后,4月下旬至5月初。萌芽期正值雾日最多之时,造就云雾茶独特品质。尤其是五老峰与汉阳峰之间,终日云雾不散,所产之茶为最佳。主要茶区在庐山800米以...
-
庐山的云雾人教版
庐山的云雾人教版,,教材分析:《庐山的云雾》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写景课文。本文语言优美明快,采用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热爱之情。全文层次分明,第二、三自然段采用了“总一分”的构段方式, 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第四自然段写人们对云遮雾绕的庐山的喜爱与流连忘返。文章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以身...
-
庐山的云雾模仿第三段
庐山的云雾模仿第三段,,七月的云千姿百态。有的是俊俏的小姑娘;有的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有的是飞跃千山万水忠实地给人们传递信息的白鸽;有的是有一只小狗在睡着香喷喷觉呢,可真可爱;你看那只公的狮子,可真威武啊,它可是大森林里的王…… 七月的云瞬息万变。眼前的云,刚刚还是飞在天上的一只凶猛的老鹰,转眼间又变成了温和的小兔子,真可爱;明明是一只威武的狮子,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又变成了在北冰洋上的一只大大的...
-
庐山的云雾课外阅读答案
庐山的云雾课外阅读答案,,【1】摘抄文中能够体现庐山云雾特点的四字词语。【2】“不识庐山真面目”的下一句是 什么?两句诗出自谁写的什么?【3】文中“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的一条条玉带。”将山头的云雾比作什么,将半山的云雾比作什么?【4】本文围绕庐山的云雾,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概括写一写。【5】“庐山多云多雾。……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
-
庐山的云雾漂浮不定
庐山的云雾漂浮不定,,庐山的云雾,有千姿百态、瞬息万变两个特点。《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紧紧抓住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总分的写作方法,写出了作者对庐山云雾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庐山地处潮湿气候,空气中的水汽饱和度本来就比较高,在清晨时候由于温度低,相对容易形成云雾。又由于庐山山势崎岖,能够防止风吹散云雾,有利于云雾的积聚,因此形成了特色的庐山云雾。庐山峰峦...
-
庐山的云雾过渡句
庐山的云雾过渡句,,1.(雄奇挺秀)(变幻莫测)(流泉飞瀑)(历史古迹)(横看铁壁铜墙立湖岸,侧看擎天一柱耸云间)(云雾)(瞬息万变)(千姿百态)2.1(第一)(庐山的风景奇幻秀丽是天下第一的)2.2(云海)(雾气)(云雾)2.3(刚刚、转眼间、还没等、又)(就变成、又变成)(一瞬间有千万种的变化)3.主要描写了庐山名字的来由和云雾特点及云雾景色。4.喜爱,流连忘返5.飞流直下三千尺,凝视银河落九...
-
庐山的云雾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
庐山的云雾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庐山的云雾》是通过对庐山云遮雾罩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特点:巧妙渗透,为学生搭建掌握总分构段结构的阶梯。《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的第2、3自然段是按着“总—分”的结构,让学生掌握这一结构,即有助于学生体会文本的内容,又有助于学生运用此构段方式进行写作。这针对三年级学生而言非常重要。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
庐山的云雾430字作文
庐山的云雾430字作文,,美丽的晚霞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操场上的晚霞,像是天空赐予操场的一把轻纱织成的大伞;那些飘荡在教学楼顶上的晚霞,又像是装饰楼顶的霓虹灯。晚霞映红半边天,它是调皮的顽童;晚霞躲藏于云间,它又是羞涩的少女。美丽极了! 晚霞瞬息万变,眼前的晚霞,刚刚还是一只威风凛凛的狮子,转眼间,就变成了温柔的小猫,明明是一匹四肢强壮的骏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一只可爱的小兔……我爱这...
-
庐山的云雾听课评价
庐山的云雾听课评价,,第一, 巧妙渗透,为学生搭建掌握总分构段结构的阶梯。《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的第2、3自然段是按着“总——分”的结构,让学生掌握这一结构,即有助于学生体会文本的内容,又有助于学生运用此构段方式进行写作。这针对三年级学生而言,非常重要。徐岩老师在教学中,就尊重中年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教给学生阅读认识“总——分”结构段,巧妙渗透,授之以渔,为学生搭建掌握“总——分”结构段的阶梯。徐老...
-
庐山的云雾内容
庐山的云雾内容,,用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之情。出处:《庐山的云雾》为现代网络作家紫罗兰创作的一篇散文作品,作品内容跌宕起伏,是一部非常精彩的散文作品,也是作者的经典之作。《庐山的云雾》的特点: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作者通过采用打比方的写作方法,体现了云雾静态时的美。《庐山的云雾》的结构:总分的结构先总写“云...
-
只拣儿童多处行几年级的课文
只拣儿童多处行几年级的课文,,只拣儿童多处行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只拣儿童多处行》是一篇发表于《北京晚报》的散文,发表时间为1962年5月6日,后收入散文集《拾穗小札》,作者是冰心(谢婉莹)。作者简介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岁,福建长乐人,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 。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 ,诗人 深受人民的敬仰。1900年10月5日出生于福州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
-
庐山的云雾450字
庐山的云雾450字,,庐山你去过吗?庐山的美丽风景一定给你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吧!你最喜欢的也许是“险峰”,也许是“花径”,也许是“仙人洞”。我最喜欢的是庐山的云雾,因为庐山的云雾别具一格的,引人入胜。经过两个小时的颠簸,我一下车,便被庐山那宏伟的气势所震撼了。那险峻的山峰。直泻的瀑布,使我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征服了。爸爸的叫喊声把我拉回了现实中,我便随着爸爸向半山腰走去。越往上走,白雾越浓,到半山腰...
-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庐山的云雾》是通过对庐山云遮雾罩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根据课文的特点,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一、利用课件,展示庐山风景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庐山风景的秀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多媒体出示了庐山云雾的图片,学生都情不自禁地说:“哇!很美啊!”二、以读为本,培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
-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几年级的课文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几年级的课文,,本文是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讲的是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8年时间写成辉煌的巨着《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志矢志不渝的精神。整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可分为三部分。特别是本文人物感鲜明,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析人物品质,而且更是不可多得的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