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能思想的苇草启示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苇草本就脆弱,但正因为有了思想的能力,人们可以拥有光。而这一束光便可以让他照亮整个宇宙。在这一篇文本的最后,提到了“由于空间,周边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犹如一个质点;但是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整个宇宙。”无论是宇宙的起源,宇宙的发展以及宇宙的未来,因为我的思考而变成我的所有物。古人其实也早已思考过这些问题。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当中,提到了“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对所有人生命的一个死亡终点的思考,不是自己,而是所有人。这种思考本身便是对于人类渺小性的一种超越了。来到唐代,在欧阳子的《秋声赋》当中,他感慨道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人以自己的微小躯体却想要和草木一样去争得那一段内的荣誉,所以便“何恨乎秋声?”所以听闻这么窗外的秋声,更是让他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可以说这是因为思想而让欧阳修能够超越他,超越他所在的这一时代。同样的问题来到苏轼的《赤壁赋》是不一样的思考。面对即使是曹操那样的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的悲伤情况,苏轼在水和月中给予了回答。变和不变的不同维度换来的是不同的思考。也许享受当下是更好的做法。这是因为思考而拓展了生命厚度的例子,同时也为后人指引了一定的方向。无论是文学领域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我们能说得出来的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苏……在今天的航天领域,依然有一些故事在流传:天问号,祝融号,神舟号,嫦娥号……这样的思考从古至今流传,更可贵的是思考变成了现实,我们在逐步深入宇宙。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让我们宏观看待整个宇宙。也能回归自身,不断向内探索!冬奥赛场上“更高、更快、更强”也许就是对于自己自身局限性的一种挑战。
是思想赋予了脆弱的生命以永恒性,伟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