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二次备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文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难”处,体会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精读文中优美语段,品析细节描写的妙处。

3 . 感受并传承长征精神,培养乐观坚强的生活意志

教学重点、难点:

1.品析文中生动的描写的妙处

2.把握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毛泽东的《长征》这首诗么?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学生齐背)是啊,“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红军精神的真实写照。上一节课我们就跟随红军的脚步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高山----老山界,这节课我们接着走进老山界,感受工农红军的精神世界。

(二)复习检测:

1.认读字词

惊惶( )呜咽( ) 咀嚼( )矗立( ) 蜷缩( ) 点缀( ) 落下( ) 酣( )然入梦 军阀( ) 缴租( ) 欺侮( )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本课哪些内容?

(1)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事情的经过,先写决定翻山,然后写到翻山经过,最后写到翻山的意义。

(2)翻越老山界的难体现在: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是啊,工农红军翻越老山界过程中遇到了这么多困难,但他们依然我战胜了它,那文章是如何描写他们翻越老山界的?体现了工农红军的什么精神?这节课就让我们抓住文章中的具体描写,共同进行探究分析。课下我留了预习作业,在作业中同学们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我将这些问题进行了归纳,请看屏幕。

(三)合作探究

1.细读文中描写“之”字奇观的语段,分析对刻画红军战士有何作用?

2. 半夜醒来一段运用了哪些描写?描写的顺序是什么?体现了战士们怎样的形象?

3 . 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先自己分析这些问题,然后再在小组中合作探究,组长做好分析记录,一会儿在班内展示交流。

(四)展示交流

展示交流时,每组一人读文段,一人说分析的结果,每组只交流一个题,其他组可以进行补充。

(1) “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而“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2)动作描写和环境描写 “颤”和“蜷”使我们仿佛看见战士们全身因寒冷而发抖、哆嗦的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寒气刺骨的情景。但是,战士们没有被吓倒,他们冻醒了就围着火堆小声谈话。写出了他们的乐观和从容镇定。

顺序: 由上到下 由远到近

体现了红军战士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

环境描写:用巨人矗立比喻眼前的山峰;用一口井比喻山谷,既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和连绵,又暗示了红军的艰难处境。“矗立”,形象的说明困难像拦路虎阻挡在面前,但是直立、高耸的老山界阻挡不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也改变不了他们的长征必胜的信念。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时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波涛澎湃”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景色明朗、清新。 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由此可见,文章抓住了之字奇观的场面描写,人物动作描写和山中环境描写,刻画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也应该学会运用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恰当的描写来突出作品主题,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五)归纳总结

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