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与网络语言的发展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认识多媒介》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

(1)报纸。

①真实性。新闻是建立在真实可信的基础上的,语言首先必须具有准确性,尽可能使用中性词,切不可因追求语言的轰动效应,用大话套话拔高报道对象,带有主观色彩。

②群众性。新闻应尽量使用群众易于接受的语言,站在群众的角度上写新闻,给群众以亲切感,体现媒体对群众的一种关怀。

③文学性。要使新闻最大限度地向新闻受众延伸扩展,必须艺术地再现事实,通过文学性更好地体现接近性。用细节生动地表现人物与事件,运用幽默风趣的笔调增强感染力,拟制形象化标题产生冲击力。

(2)广播。

①口语化。广播新闻的语言通俗易懂、口语化。“说”给听众听是广播新闻的最大特点,因此,广播新闻语言要朗朗上口,清楚流畅,让人一听就能懂,使人一听就能明白是在说什么事情。

②形象化。广播语言的形象化,就是运用具体、生动、鲜明和逼真的词语,将广播新闻中听众看不到、摸不透的事件和景象,通过广播的语言独特地展现在听众面前,使听众获得真切的感受,如身临其境一般理解事件背后的道理。

③大众化。新闻语言,要说群众听得懂的话。采写新闻稿件的语言和播新闻时主持人的语气,都要平易、平和,尽量做到生活化,实现艺术和生活的有机结合。

(3)电视。

①真实性。电视新闻语言一定要具有真实性的特点。

②导向性。鲜活直观的画面使电视新闻具有导向性的特点,加上生动、优美的语言报道后,可以使导向性的特征更加直接、鲜明、突出。

③概括性。电视主要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对观众的感知系统进行作用,因此电视新闻语言通常具有一定的概括性。电视新闻语言尽量能够高度浓缩、概括,尽可能精练、简洁,不要拖泥带水。

④贴近性。电视新闻语言应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尽可能使每个人都能听得懂,因此电视新闻语言应该尽量口语化,少用专业术语和书面语。

(4)网络。

①创新性。通过对数字、字母、符号、谐音、拆字、错字及符号的运用,创造出新颖奇特的字、词或者语句。比如,“亲亲你”在网络环境中可以写作“771”。

②鲜明性。为张扬个性,网民在网络用语上,会结合自己的个性特征及需求创造性使用网络用语。比如女孩子为在网上树立娇小动人的形象往往在用词上选择用“哒”做尾词,诸如“好哒”“明白哒”等。而男孩子则为了彰显时髦与冷峻,则在网络用词上选择“哥”作为昵称,诸如“不要迷恋哥”“哥很忙”等。

③随意性。网络对语言运用限制较小,网民在互联网使用过程中,相对较为随意。在词语选择上,会根据字形对文字的原意进行曲解,同时赋予文字新的含义。

④简洁性。为避免长篇大论,全面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及情感,网络语言通常用缩写、谐音、数字或符号等方式将语言缩减、整理,提高沟通的效率。例如,数字“88”表示“拜拜”。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认识多媒介》网络语言的发展:

网络媒体是网络时代的突出表现,其来源有两大类:一类是迁移到网络上的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一类是伴随网络而生的各种新媒体,如网络新闻、电子公告牌系统(BBS)、博客、微博、短信、QQ、飞信、微信、微电影等。网络具有“全媒体”性质,人类以往创造的所有信息负载方式几乎都可以进入互联网。网络信息呈现“碎片化”倾向和“自媒体”性质。

其一,语言交际的“技术性”越来越强。人类现在的交际更多地是面对计算机、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传统的“人与人”交际模式使用范围正快速缩小,新兴的“人—机—人”交际模式正发展为主要交际模式。社会需要拥有处理声波、光波、电波的语言技术、语言物理产品及相关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体系,还需要拥有与之相关的语言产业和语言职业。

其二,过好虚拟和现实两个空间的语言生活。网络不仅产生了网络媒体,促生了“人—机—人”的交际模式,而且还为人类在现实空间之外建造了一个虚拟空间。虚拟空间的语言生活,使用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信息产品,如网页浏览、键盘输入、电子邮件、PPT制作、QQ、短信、微信等,写字的机会渐少,键盘打字、触屏写字及屏幕阅读逐渐成为新习惯。而网络新媒体的“碎片化”倾向和“自媒体”性质也会影响到人类的语言使用习惯,且需要更高的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在“互联网+”的今天,中国网民数量已超过7亿,这使虚拟空间的“虚拟性”极大减弱,虚实两个空间的重合度越来越高,形成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新特点。

其三,妥善处理好“信息边缘化”问题。网络时代最大的不公平是信息获取的不公平,最大的危机是被信息边缘化。要关注农村、西部、民族地区的信息化发展以及离退休老人、家庭妇女等很少上网、使用智能手机的群体。国家不仅要保障公民的信息权力,加强公民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消弭信息鸿沟;而且还要努力发展网络,以保证国家不被国际互联网“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