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读后感300字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背影》。听说这篇文章是当时朱自清为了和父亲重归就好而写的,这篇文章被他父亲看见后。他父亲当时很感动。所以原谅了他。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父亲送作者去车站时为作者去买橘时的背影。文章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作者最真实的内心感情。文中更写到作者三次落泪,却又怕父亲看见,更怕别人看见的心情。文章最后还写到他父亲该给他写的信,看完后,作者流下思念之泪,在晶莹的泪光中作者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读了这篇文章。其中的故事情节仿佛活灵活现的展示在面前。同时也展现了父爱的无私。
相关内容
-
消息二则二次备课
消息二则二次备课,,教学目标1.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学会迅速抓住消息的主要信息。2.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4.撰写消息、为消息拟一则标题。教学重点和难点1.对消息的结构和特点的把握,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是教学重点。2.运用所学的知识撰写消息、为消息拟一则标题是教学难点。学习本篇新闻的关键...
-
杨氏之子二次备课
杨氏之子二次备课,, 1.能正确读写为、家禽等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之处,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重点:感受杨氏之子聪慧的具体表现教学难点:杨氏子的回答妙在哪儿教学过程:一聊愚人节导入:看窗外阳光明媚,阳春三月即将过去,后天4月1日,你知道是什么节吗?现在好多人利用着这个节日开玩笑,来给生活找点乐子。然而玩笑不能开得太过分,为此沈老师...
-
驿路梨花里的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驿路梨花里的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在小茅屋中得到照料,很感激;专门到小茅屋送粮食,方便路人;和“我”、老余一起修葺小茅屋。一群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解放军战士:向雷锋同志学习,为方便过路人,建造小茅屋。梨花:被解放军战士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动,照料小茅屋。他们都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都是小茅屋的主人。课文从外到内描写了小茅屋的陈设:草顶竹茨泥墙,屋里漆黑,门从外扣着,白水门板上用黑...
-
肥皂泡二次备课
肥皂泡二次备课,,教学过程:一、谈话引题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0课《肥皂泡》,(师指题目生齐读)师:请大家打开书第78页。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再画出你觉得不容易读懂的句子。二、学习第四段 理解不容易读懂的句子。1. 生读文画句子。师:你有哪些句子读不懂,需要大家来帮助呢? 指名读句子2.读懂句子预设:这肥皂泡,吹起来很美丽,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师:谁愿意帮帮他说说...
-
听见颜色的女孩好书推荐
听见颜色的女孩好书推荐,,内容简介女孩美乐笛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她的大脑就像一台摄像机,一直不停地记录着她的日思夜想,她的耳闻目睹,她的爱,她的愁,她经历的一切。女孩美乐笛是整个校园里很聪明的学生,但没人知道这点,女孩美乐笛的老师,同学,医生都认为她没有学习的能力。美乐笛只能每天做同样的习题,抄同样的字词一遍又一遍。假使美乐笛真能表达,该有多好呀!可是她不能说话,不能行走,她已经绝望到失控。而就在这...
-
cmu australia是什么大学
cmu australia是什么大学,,cmuaustralia是指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澳大利亚分校,CMU是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缩写。卡内基梅隆大学澳大利亚分校是卡内基梅隆大学全球发展足迹的一部分,学校还在硅谷、卢旺达和卡塔尔设有分校。澳大利亚分校位于阿德莱德,学生毕业时将获得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美国学位。补充材料:课程介绍: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学生可以在这里学习极具创新性的课程,与世界案例研究相结合,打造坚实...
-
神秘岛读后感悟20字
神秘岛读后感悟20字,,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只要有他们那种勇敢、善良、团结、友爱的精神,那什么事都能成功。《神秘岛》是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三部曲的第三部,全书共3部62章。故事叙述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几个被困在南军中的北方人,中途被风暴吹落在太平洋中的一个荒岛上,他们团结互助,建立起幸福的生活;直到格兰特船长的儿子罗伯尔所指挥的“邓肯号”经过那里时,才把他们搭救;回到美国...
-
腊八粥二次备课案例
腊八粥二次备课案例,,一、案例题目:《腊八粥》教学设计方案 教材分析 文章选自沈文先生早年的小说《腊八粥》的前半部分,全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的情态、心情,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 学习者特征分析 大部分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本课的习内容,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学习比较积极,参与学习的面儿比较广。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文章中人物...
-
神秘岛讲了什么道理
神秘岛讲了什么道理,,《神秘岛》这本书令我回味无穷,它让我知道团结就是力量,知识和智慧就是财富。人的一生如果懂得这些,不管生活和学习中经历多少艰难险阻,都会不畏困难,勇往直前。读完这个故事后,我被深深地打动了,被他们的团结精神所打动,被他们坚毅顽强的意志所打动。他们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集体的力量,让这个荒岛变成了乐园,这并不是普通人所能做到的。而他们,流落荒岛时首先想到的不是埋怨,而是积极想办法...
-
在牛肚子里旅行的作者是谁
在牛肚子里旅行的作者是谁,,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在牛肚子里旅行》作者张之路。张之路,男,著名作家,1945年生于北京,山东诸城人,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集团一级编剧、国务院授予的有特殊贡献的专家。《在牛肚子里旅行》主要内容:蟋蟀红头被牛吃进了肚子里,它的朋友青头鼓励它抓住机会,在牛反刍的时候逃出来。红头在青头的鼓励下坚持不放弃,终于想办法在牛...
-
鸟的天堂是谁写的
鸟的天堂是谁写的,,《鸟的天堂》是现代作家巴金于1933年创作的散文。此文讲的是作者与朋友们在“鸟的天堂”,看了数不清的鸟,心里恋恋不舍,在此文中,作者以清新流畅之笔,发掘和描绘了自然胜景之美,寄托了自己美好的情思,创造出一种清丽悠远的意境。同时,作者不是孤立地描绘这“鸟的天堂”,而是把它放在南国初夏水乡的夕照、青山、塔影、波光、田畴、朝暾的联系、烘托下加以凸显的。全文虽用语简朴无华,平铺直叙,却...
-
鸟的天堂的作者是谁
鸟的天堂的作者是谁,,《鸟的天堂》,作者巴金;《鸟的天堂》,出自巴金的散文集,本文是一篇记叙文。巴金(1904.11.25—2005.10.17),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有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
-
枣儿主要内容
枣儿主要内容,,《枣儿》主要内容: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了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表露了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是新时期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
-
古人谈读书6句话都表达了什么
古人谈读书6句话都表达了什么,,《古人谈读书》由两则文言文组成,记录了古人有关读书、学习的言论。 第一则选自《论语》,是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六句话。第一句写要以诚实的态度对待学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第二句写要聪敏勤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第三句是说孔子自己读书的时候多记多背,学习不知满足,教诲他人不知疲倦。第四句写的是我并非生来就有知识的人,只是...
-
乡愁余光中把乡愁比作什么
乡愁余光中把乡愁比作什么,,1、把乡愁比做邮票,是因为作者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2、把乡愁比做船票,是因为作者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回台湾与妈妈团聚。3、把乡愁比做坟墓,是因为作者的母亲去世,作者永失母爱。4、把乡愁比做海峡,是因为作者将祖国大陆视为“大母亲”,与祖国大陆之间隔了一个海峡。《乡愁》中,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诗人采用电影的蒙太奇手法,通过从自己一生的记忆里截取“小时候”、...
-
鸟的天堂作者是谁原名叫什么
鸟的天堂作者是谁原名叫什么,,巴金,男,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巴金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附中。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
-
乡愁余光中名师教案
乡愁余光中名师教案,,【教学设想】通过作者简介,了解诗人情感根源,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教学目标】一、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能有感情地朗读;二、学习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三、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教学过程】一、导入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
-
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
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不懂就要问的作者是孙中山。1.孙中山幼年时,曾在私塾里学习过,当他听不懂的时候,他会主动举手,询问老师的意见。这也反映了我们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我们应该勇敢地追求真理,并且永远保持对知识的热爱。2.《不懂就要问》是小学语文文化学教部三年级上册第三课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孙中山幼年时在私塾学习,勇于独立思考,勇于质疑,以理解书中的含义,并不畏惧老师的责罚,大胆地向老师发问。这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