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读书论语
《古人谈读书》是三则关于古人读书的言论总编,从《论语》、《训学斋规》、《曾文正公全集》三部文献中总结古人读书的方法。
《论语》(lún yǔ),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相关内容
-
古人谈读书(二)
古人谈读书(二),,第二则译文: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出自出自宋代朱熹《读书要三到》:“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
-
古人谈读书朱熹
古人谈读书朱熹,,《古人谈读书》课文原文: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二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
古人谈读书节奏划分
古人谈读书节奏划分,,1.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2.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
-
古人谈读书课后生字
古人谈读书课后生字,,一、我会写组词耻:chǐ(雪耻、耻笑、羞耻)诲:huì(教诲、训诲、诲人不倦)谓:wèi(所谓、无谓、谓词)诵:sòng(背诵、传诵、诵读)岂:qǐ(岂不、岂敢、岂能)恒:héng(恒星、恒久、恒定)窥:kuī(窥视、窥探、窥测)皆:jiē(皆大欢喜、有口皆碑、比比皆是)缺:quē(缺少、缺乏、缺点)二、我会认组词识:zhì(附识、心存目识、默而识之)矣:yǐ(足矣、心既到矣...
-
论语是孔子写的书吗
论语是孔子写的书吗,,《论语》是由孔子及门下的弟子所编写而成。《论语》写自先秦时期,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集中了孔子一系列的思想态度、政治想法、伦理主张、道德观念等。《论语》主要记载了儒家的中心态度与中心思想,并以孔子为主要代表,与其他四本巨著同为“四书”,孔子死后,《论语》被他的弟子整理编写,全书共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集中反映了孔子及儒学的政治思想“仁”与“礼”,后作为儒学经典流传至今...
-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的意思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的意思,,不少朋友对于我国一些文学知识都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是对于具体的意思却不太了解,很多人想知道的是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的意思是什么呢?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学习时,对于那些应该怀疑的地方而不去怀疑,就相当于没有学;学习必须要保持一颗怀疑的精神。这句话出自北宋科学家张载的《张子全书》,记载的是关于一些读书方法和技巧,张载强调说:人思考的主要器官是心,为了思之精,...
-
礼记二则教案
礼记二则教案,,第1课时 虽有嘉肴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一、导入新课“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
-
古人谈读书抄写
古人谈读书抄写,,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 世判事之际。2.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做笔记者须记忆力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3.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
-
古人谈读书停顿划分
古人谈读书停顿划分,,按音节划分的话,古诗中四言诗的节奏以“22”为主,五言诗的节奏以“221”“212”居多,七言诗则以“2221”“2212”居多,四言诗每句为两个节拍,五言诗每句大多三个节拍,七言诗每句则多为四个节拍。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过故人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按意义划分的话,古诗中...
-
古人谈读书翻译
古人谈读书翻译,,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
-
古人谈读书的读后感
古人谈读书的读后感,,《古人谈读书》读后感学习时具体又要怎么做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一直认为学习就是每天早上晨读时,只需要读就行了,并没有考虑要不要认真、专注的读;我一直以为学习就是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就行了。记得上五年级那年,我们学了“古人谈读书”这两篇文言文后我终于找到了答案,顿时豁然开朗。第一篇是孔子的《论语》选录的一些句子。让我知道学习中要端正态度,做人,做学问要诚实。谦虚好学...
-
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
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翻译,,这一句的意思是既然如此,那对于郑伯来说还有什么好的方法吗?就是不能急着去追杀那些已经往远处逃去的乱臣,应该要遵循着兄弟之间的互相敬爱的道德,这是出自《郑伯克段于鄢》,作者是谷梁赤,他是战国的经学家,是山东菏泽市定陶人,这里面克的意思便是可以,可以做什么,那就是可以杀人,但是之所以不直接说,是要表达出来追随者共叔段人士是很多的,他是郑伯弟弟,之所以知道...
-
古人谈读书孔子
古人谈读书孔子,,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出自春秋孔子《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扩展资料: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
-
父爱之舟是谁写的
父爱之舟是谁写的,,《父爱之舟》作者是吴冠中。《父爱之舟》一课而言,如果说“父爱”是《父爱之舟》一课的内核,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语言表达平白如话。这篇文章首尾圆合,虽然文中出现了很多场景,但是作者吴冠中先生巧妙地用梦境引发回忆的方法连段成篇,使文章的整体性很强。通过一个个场景描绘出了一位辛劳的父亲和父亲对于儿子无私的爱,字里行间蕴含着父子之间的温情。众多场景中,作者尤其着重描写了“置身庙会”“凑钱上...
-
法与时移是谁提出的
法与时移是谁提出的,,“法与时移”是战国时期的法家学派创始人——韩非子提出的,他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是韩非子提出了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君主应该加强自己的权力以及威势,以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他认为社会实际上一直都是变化的、发展的,因此政治法律制度以及治国方法也自然应该随之而变化,不能够因循守旧,或者是墨守成规。韩非子提出的“法与时移”实际上就蕴含着明智的统治者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制定法律制度,只...
-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意思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意思,,“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这句话出自于一部集先贤警策身心的语句的著作,这部著作包含了很多的内容,内容有处事类、学问类、从政类、齐家类等,那么“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意思是什么呢?“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的意思是最大的快乐莫过于读书,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教育子女了。这句话中至的意思是大、最,这是一个副词。乐的意思是快乐,莫如的意思是不如,要的意思是重要,教子...
-
古人谈读书的译文
古人谈读书的译文,,译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
-
古人谈读书vr
古人谈读书vr,,古人谈读书朱熹 〔宋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来自朱熹)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