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与朱元思书一词多义古今异义](https://www.zdzd.net/z/no/119.jpg)
《与朱元思书》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有哪些?古今异义,许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左右。例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经纶 古义:筹划、治理。例句:经纶世务者。今义:整理过的蚕丝,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戾古义:至 例句:鸢飞戾天者。今义:罪恶。穷:古义:穷尽。例句:蝉则千转不穷。今义:贫穷。奔:古义:本文指飞奔的马。例句:猛浪若奔。今义:奔跑,窥:古义:看,观察,侦探。例句:窥谷忘反。今义: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一词多义绝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没有第二个)猿则百叫无绝(断,停,停止),上负势竞上(向上)横柯上蔽(在上边),无直视无碍(没有)猿则百叫无绝(不),百 一百许里(确数,十的倍数)猿则百叫无绝(概数,表示多),直直视无碍(一直)争高直指(笔直),负负势竞上(凭借)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背),穷 蝉则千转不穷(穷尽)穷冬烈风(深)。
相关内容
-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的意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的意思,,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有很多学习的要点,比如要熟悉文言文里面每个字甚至字每个词的意思,还要了解那些特殊字词的用法,同时还要注意文言文中的朗读停顿,最为常见的是把一些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那么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的意思是什么呢?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的意思是年轻的时候就有远大的志向,经常把治理国家的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振奋精神努力读书。其中...
-
邹忌讽齐王纳谏50
邹忌讽齐王纳谏50,,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在这样的社会中,一个国家要生存发展乃至称霸当然离不开明君的治理,一个君主要成为明君当然离不开贤臣的辅佐,而一个臣子要成为贤臣当然离不开善于发现的"眼睛"。两千多年前,齐国名臣邹忌正是有这样的"眼睛"。邹忌采用了日常生活中与徐公比美这一极为普通的事件作为进谏的突破口,生动而极具说服力地反映了"王之蔽甚矣"这一情况,使齐威王坦然地接受了进谏。邹忌...
-
齐桓晋文之事一词多义整理
齐桓晋文之事一词多义整理,,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二、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三、词类活用1、齐桓、...
-
六国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六国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可翻译为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这句话出自宋代苏洵的《六国论》。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六国论》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此文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
-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整理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整理,,一、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3、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二、一词多义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②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不对)③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2、或: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
始得西山宴游记词类活用
始得西山宴游记词类活用,,1、通假字(1)自余为僇人(通“戮”,刑辱)(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2、词类活用(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2)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3)卧而梦(名词作动词,做梦)(4)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5)穷山之高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形容词用作名词,最高点、顶点)(6)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7)萦青缭...
-
苏武传虚词整理
苏武传虚词整理,,苏武传虚词如下:1、以。解释为当作,例句有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解释为用,例句为汉亦留之以相当。解释为来,例句有即谋单于,何以复加。解释为而,例句有蹈其背以出血。2、为。解释为替代,例句有常能为汉伏驽射杀之。解释为成为,例句有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3、于。解释为被,例句有为降虏于蛮夷。解释为在,例句有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4、因。解释为因为,例句有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解释为在...
-
陈情表虚词归纳整理
陈情表虚词归纳整理,,(一)通假字1. 夙遭闵凶 闵,通“悯”,不幸的事2. 零丁孤苦 零丁,通“伶仃”,孤独3.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蓐,通“褥”,草席子4.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有,通“又”,又5. 臣具以表闻 具,通“俱”,全;都(二)词类活用1.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2.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3. 则刘病日笃。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笃:...
-
庖丁解牛知识点归纳整理
庖丁解牛知识点归纳整理,,一、通假字1. 向 砉然向然2. 盖 技盖至此乎3. 郤 批大郤4. 技 技经肯綮之未尝二、古今异义词1. 无非 所见无非牛者2. 天理 依乎天理3. 固然 因其固然4. 虽然 虽然,每至于族5. 行为 视为止,行为迟三、词类活用1.履 肩之所倚,足之所履2. 状语(1)岁 良庖岁更刀(2)月 族庖月更刀(3)四 为之四顾3.厚 以无厚入有间4.养生 得养生焉四、重要实词...
-
种树郭橐驼传批注
种树郭橐驼传批注,,①橐驼(tuó_tuó):即骆驼。种树人郭某因为驼背,故称为“郭橐驼”。 ②蚤实:蚤,同“早”。实,果实。蕃:结果实多。③寿且孳:长寿而生长繁茂。④本:树根。培:培土。故:旧,指原来培植树留的土。筑:指砸土。密:指砸得结实。⑤莳(shì):种植。⑥不我若:不如我。⑦官理:官治,为官治民。避高宗李治讳,改“治”为“理”。⑧长(zhǎng)人者:做官的人。长,治理。人,民。避太宗李...
-
五代史伶官传序文言现象
五代史伶官传序文言现象,,《五代史伶官传序》文言现象:《五代史伶官传序》一词多义1、与:①与尔三矢(给)②求!无乃尔是过与(通“欤”,吗)③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替)④玉斗一双,欲与亚父(给)⑤原庄宗这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得之者,可以知之矣(和)⑥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辅助,结交)2、归:①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秦以归梁(投靠,归顺)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也(投靠,返回)③知其幸与不幸,...
-
与朱元思书古今异义
与朱元思书古今异义,,《与朱元思书》古今异义①许 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左右。例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②经纶 古义:筹划、治理。例句:经纶世务者。 今义:整理过的蚕丝,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③戾 古义:至 .例句:鸢飞戾天者。 今义:罪恶。④穷:古义:穷尽。例句:蝉则千转不穷。 今义:贫穷。⑤奔:古义:本文指飞奔的马。例句:猛浪若奔。 今义:奔跑⑥窥:古义:...
-
五代史伶官传序而一词多义
五代史伶官传序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1.盛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请其矢,盛以锦囊(装)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强盛)2.困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围困)智勇多困于所溺(困扰)3.告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告诉) 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禀告)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告诉,告知)惧其不已,告之于帝(...
-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的意思,,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翻译过来的意思是用同情以及怜悯他人的心,去实施同情和怜悯他人的政策,这样治理天下的时候,就会像是在手掌心里运转的小物体一样很轻松和简单。该句主要是出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六节》。这句话是孟子在谈论治理国家政治的一句话,孟子认为治理国家的时候,应该巧妙去使用不忍的怜悯之心。孟子认为每个人都需要有怜悯之心...
-
谏太宗十思疏谏的意思
谏太宗十思疏谏的意思,,《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谏”字表示劝谏的意思。——文学常识篇。创作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
-
穹顶之下观后感100字
穹顶之下观后感100字,,在完整观看这个时长103分钟的专题片《穹顶之下》之后,我深为该片表现的诚意、理性、担当所感动,应当说,它的确向我这个缺少专业知识的普通观众,普及性地解答了这三个问题: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毫无疑问,《穹顶之下》在今年两会之前推出,也势必成为两会焦点话题,它对于我国治理雾霾决心和决策的推动意义,也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作为《穹顶之下》的一位观众,我认为,“柴静的...
-
谏太宗十思疏而一词多义
谏太宗十思疏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1、居1)居域中之大:担负2)居安思危:处在……的情况中2、长1)臣闻求木之长者:生长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生长3)塞远而流长也:与“短”反义3、固(多时为虚词但此时为实词)1)固其根本:使……牢固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牢固4、善1)择善而从之:正确的意见2)善始者实繁:好5、下1)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2)必竭诚以待下:在下位的人3)则思虚心以纳下:在下位...
-
六国论45段
六国论45段,,六国论的第四五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第四段提出了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主张,即希望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第五段,借时讽世,借古喻今,讽谏北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