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谏的意思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谏”字表示劝谏的意思。——文学常识篇。
创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
相关内容
-
六国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六国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可翻译为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这句话出自宋代苏洵的《六国论》。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六国论》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此文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概括300字左右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概括300字左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要描述了保尔•柯察金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严峻生活。保尔早年丧父,母亲替人洗衣、做饭,哥哥是工人。保尔12岁时,母亲把他送到车站食堂当杂役,受尽了凌辱。十月革命爆发,老布尔什维克朱赫莱在镇上做地下工作。朱赫莱给保尔讲了关于革命、工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许多道理。 朱赫莱被匪徒抓去了。后来保尔与朱赫莱一起逃跑。...
-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说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部分让梁惠王自己提出疑问,从梁惠王自己标榜的尽心于国的表现赈灾救...
-
创造宣言作者
创造宣言作者,,作者是陶行知 。《创造宣言》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2018年秋季修订版)新选入的课文 ,出自《陶行知全集》。陶行知是一位伟大的社会改革家,是中国20世纪推动现代化的先驱。他坚持以与时俱进的生活教育来推动川流不息的现代化。他热爱人民,鞠躬尽瘁,手脑并用,勇于创新,对祖国和人类所作出的贡献及取得的成果是多方面的。从《全集》中可以看出,他涉猎的领域很广,诸如对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
-
种树郭橐驼传批注
种树郭橐驼传批注,,①橐驼(tuó_tuó):即骆驼。种树人郭某因为驼背,故称为“郭橐驼”。 ②蚤实:蚤,同“早”。实,果实。蕃:结果实多。③寿且孳:长寿而生长繁茂。④本:树根。培:培土。故:旧,指原来培植树留的土。筑:指砸土。密:指砸得结实。⑤莳(shì):种植。⑥不我若:不如我。⑦官理:官治,为官治民。避高宗李治讳,改“治”为“理”。⑧长(zhǎng)人者:做官的人。长,治理。人,民。避太宗李...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是干瘪的稻穗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是干瘪的稻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干瘪的稻穗”象征什么?《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以“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额上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五个典型的意象,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祖国灾难深重的过去。表现出祖国母亲在逆境中坚毅、顽强的形象,水车”是农业用具,“矿灯”是工业用具,前面分别以“破旧的”“熏黑的”修饰就不难理解了。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落后...
-
乡土中国的权力结构
乡土中国的权力结构,,在传统社会中,中国长期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业国。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上,费孝通认为,从基层上看来,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也就是他所说的“乡土社会”。乡土社会是一个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是由一个个乡村社区组成。在乡村社区中,又是由一个个家族(宗族)构成。这种乡土社会格局,被费孝通先生称为“差序格局”。他认为,差序格局就好比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
与朱元思书古今异义
与朱元思书古今异义,,《与朱元思书》古今异义①许 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左右。例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②经纶 古义:筹划、治理。例句:经纶世务者。 今义:整理过的蚕丝,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③戾 古义:至 .例句:鸢飞戾天者。 今义:罪恶。④穷:古义:穷尽。例句:蝉则千转不穷。 今义:贫穷。⑤奔:古义:本文指飞奔的马。例句:猛浪若奔。 今义:奔跑⑥窥:古义:...
-
谏太宗十思疏标题的意思
谏太宗十思疏标题的意思,,《谏太宗十思疏》标题的意思:关于十条值得深思的劝谏内容,写给唐太宗的奏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奏章,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
-
参与家乡文化建设作文
参与家乡文化建设作文,,1、我的家乡-----成都,现又以经济开放名闻遐迩。她钟灵毓秀,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令人向往。她历史悠远,文化流长,人才辈出,是一方神圣的文化宝地.2、家乡的青城山,令人流连忘返。它风景如画,烟雾变幻,不仅是饱青城山风光的最佳去处,而且是一座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名山。站在顶峰,无限风光尽收眼底。3、家乡不仅充满了湖光山色的自然美,而且洋溢着现代化的气息。成都工业城拔地而起...
-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的意思,,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翻译过来的意思是用同情以及怜悯他人的心,去实施同情和怜悯他人的政策,这样治理天下的时候,就会像是在手掌心里运转的小物体一样很轻松和简单。该句主要是出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六节》。这句话是孟子在谈论治理国家政治的一句话,孟子认为治理国家的时候,应该巧妙去使用不忍的怜悯之心。孟子认为每个人都需要有怜悯之心...
-
参与家乡文化建设作文500字
参与家乡文化建设作文500字,,我的家乡-----成都,现又以经济开放名闻遐迩。她钟灵毓秀,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令人向往。她历史悠远,文化流长,人才辈出,是一方神圣的文化宝地.家乡的青城山,令人流连忘返。它风景如画,烟雾变幻,不仅是饱青城山风光的最佳去处,而且是一座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名山。站在顶峰,无限风光尽收眼底。家乡不仅充满了湖光山色的自然美,而且洋溢着现代化的气息。成都工业城拔地而起,高...
-
读书耕地两不误什么意思
读书耕地两不误什么意思,,读书耕地两不误的意思就是说读书和耕地两件事情同时做不会相互影响,都可以做的很好,读书就是学习的意思,耕地就是劳苦活。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的虽然迅速,但是要想全中国13亿人口全部都致富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实现,目前,中国西部乃至很多偏远地区,山区的孩子连解决温饱都是一件很大的问题,但是他们却有着一颗不断学习进步的灵魂,一边不断的为家庭减轻负担干起劳活,一边努力读书,希望能够...
-
穹顶之下观后感100字
穹顶之下观后感100字,,在完整观看这个时长103分钟的专题片《穹顶之下》之后,我深为该片表现的诚意、理性、担当所感动,应当说,它的确向我这个缺少专业知识的普通观众,普及性地解答了这三个问题: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毫无疑问,《穹顶之下》在今年两会之前推出,也势必成为两会焦点话题,它对于我国治理雾霾决心和决策的推动意义,也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作为《穹顶之下》的一位观众,我认为,“柴静的...
-
谏太宗十思疏而一词多义
谏太宗十思疏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1、居1)居域中之大:担负2)居安思危:处在……的情况中2、长1)臣闻求木之长者:生长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生长3)塞远而流长也:与“短”反义3、固(多时为虚词但此时为实词)1)固其根本:使……牢固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牢固4、善1)择善而从之:正确的意见2)善始者实繁:好5、下1)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2)必竭诚以待下:在下位的人3)则思虚心以纳下:在下位...
-
答司马谏议书和谏太宗十思疏区别
答司马谏议书和谏太宗十思疏区别,,遣词造句形式不同和劝说手法不同。1、《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劝谏唐太宗李世民的,是下属臣子向上级皇上提供建议,纳谏的形式,《答司马谏议书》是宋王安石写给司马光的平级或者下级的方式,用的是书信进行批判引导的形式。2、前者是由下向上的谏言,使用的温婉含蓄,侧面举例的劝说手法,文章措辞相对隐晦、内敛。而后者是向平级或者由上而下的劝谏言辞强硬,直面主题进行批判是古代的驳论名...
-
谏太宗十思疏而的用法
谏太宗十思疏而的用法,,而: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递进。③垂拱而治:连词,表修饰。④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连词,表假设。 《旧唐书》曾赞扬魏征的奏疏“可为万代王者法”。对于魏征这篇奏疏,唐太宗非常重视,说它是“言穷切至”,使得自己“披览亡倦,每达宵分”。他还曾使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训戒太子。宋、明、清三代的一些君主,也经常拜读这篇奏疏,用以规戒自己。由此可见...
-
六国论考点
六国论考点,,1、借古讽今,切中时弊:战国时代,七雄争霸。为了独占天下,各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最后六国被秦国逐个击破而灭亡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秦国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确立了先进的生产关系,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军事实力超过了六国。同时,秦灭六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走向统一的大势,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本文属于史论,但并不是进行史学的分析,也不是就历史谈历史,而是借史立论,以古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