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反思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

《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不仅再现了当时梁惠王和孟子关于“民不加多”,如何“使民加多”的激烈争论场景,而且更让我们惊叹的是作为儒家学派杰出的代表人物孟轲的高超的辩论艺术。

孟子的辩论艺术主要体现于:逻辑缜密的思维、理性而文学的语言,“执”中有“权”的方法。

一、逻辑缜密的思维

文章开始由“梁惠王”的疑问引出。他希望更多的百姓归附自己,以便在列国争雄的战乱中不缺人力,从而保障国家稳定繁荣。孟子抓住他的这种心理,引导梁惠王实行王道政治。虑及惠王那尊贵的地位、心高气傲的性格,孟子先避其锋芒,再投其所好的讲一个寓言故事,一步步争取了主动。王道政治的理想与魏国的社会现实相对比,孰是孰非,黑白分明,而“斯天下之民至焉”又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因此孟子善于把握对方心理,进行缜密的逻辑思维,辩论张弛有度。

二、理性而文学的语言

“辩论之道,在自启,在明理,在止于至善。”《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的语言首先是理性的语言,孟子采用了他善用的“引君入彀”的论辩方式,分析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

“引君入彀”,就是在论辩中常用比喻说理,且比喻之后连带反诘句而向对方发难,逼其回答,对方不回答则已,答则中其圈套。梁惠王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避而不直答,设了一个圈套。总体上用打仗来比喻治理国家,用战败一方弃甲曳兵而逃来比喻没有治理好的国家,用逃跑了一百步比喻邻国,用逃跑了五十步比喻梁惠王。然后提出问题: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怎么样?逼使梁惠王回答,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这也是逃跑。这样,梁惠王不知不觉中很快就跳进了孟子设的圈套,承认了自己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都是没能实行仁政。

比喻、正反论证、事例论证,排比句法更凸显了孟子深厚的文学底蕴。使文章辩辞绚丽多姿,气势磅礴,说理精辟,产生了理喻和情动的效果。

三、“执中有权”的方法

“执中”比两端要好一点,但“执中”还须有“权”。如果“执中无权”,还是执着于固定的一点上,也是一种极端,它貌似中庸而实是极端,是更加需要警惕的。真正的“中”不是固定在两端之间的中间点上,而是随时而变,随境域而变的。有点类似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或者我们当下社会讲的“和谐”。

例如不违农时、发展生产、解决百姓吃穿问题。在这个层次里,孟子首先从“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池”、“斧斤以时入山林”推出“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的结论;以及第三部分“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不是固定在对百姓的“管”与“不管”两极端的中点,而是教给臣民“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辑,聚集、和睦)”孟子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境域,找到了“执”中有“权”的方法:遵守“道”“德”则能民心归附,“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