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啊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文章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列国争雄,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大批迁徙伤亡。而当时既无国籍制度,也无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随意地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乐土。哪一个国家比较安定、富强、和乐就迁到那个国家为臣民。而一个国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个国家稳定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因此,各个诸侯为称雄,都希望自己的国家人口增多。梁惠王也不例外。 [6]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贤者数人其中就有孟子不远千里来到魏都大梁。二人一见面,梁惠王就想得到“以利吾国”的良策,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为对,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为对,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的不同结果: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相关内容
-
寡人之于国也通假字
寡人之于国也通假字,,寡人之于国也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勿”或“毋”,不要。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敛”,收敛,积蓄,约束。5、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无通“勿”或“毋”,不要。6、无通“勿”或“毋”,颁通“斑”,涂通“途”,检通“敛”等。《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
-
寡人之于国也论点
寡人之于国也论点,,寡人之于国也中心论点是: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整句意思是: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焉,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上文是否定陈述。出自战国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原文选段: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
-
寡人之于国也可持续发展
寡人之于国也可持续发展,,这篇文章写孟子同梁惠王的谈话。当时各国为了要增产粮食和扩充兵员,都苦于劳动力不足,所以梁惠王要同邻国争夺百姓,采取了自以为“尽心”的措施,可是目的并没有达到。孟子抓住了这个矛盾,指出梁惠王的“尽心”并不能使百姓归顺,同时提出自己的主张,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是治国的根本办法。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
-
寡人之于国也 课文
寡人之于国也 课文,,1、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
-
寡人之于国也初中
寡人之于国也初中,,《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
-
寡人之于国也读后感
寡人之于国也读后感,,看罢《寡人之于国也》,眼前立时出现台湾漫画家蔡志忠所作的漫画本《孟子》中的一幅画:孟子苦口婆心地推销“仁”的学说,尊贵的君王呢?却倚在王座上酣然入梦。这实在是对儒家学说在战国时期尴尬处境的绝妙反映,虽然有点夸张。孟子从来就是以善以言辞动人闻名的。他的演说,往往能抓住谈话对力最关心的问题“诱敌深入”,使对方进入自己的思维轨道,再加以明白易懂的比喻,达到使对方心悦诚服的目的。这不...
-
寡人之于国也人教版
寡人之于国也人教版,,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弟子录 〔先秦〕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
-
寡人之于国也主旨
寡人之于国也主旨,,《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文章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写作背景:战国时期,列国争雄,频繁...
-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不吉祥,不幸,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正确的措施就吉利,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错误的措施就凶险。《寡人之于国也》是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篇散文,作者是孟子。该文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点...
-
寡人之于国也朝代
寡人之于国也朝代,,“《寡人之于国也》朝代是: “先秦”, 这是出自于 先秦 孟子 所著的《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文章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
寡人之于国也议论文
寡人之于国也议论文,,《寡人之于国也》记录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述孟子的王道政治理想。文章先针对梁惠王的疑问,用比喻说明凶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论证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归顺。【写作素材】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2、孟子对...
-
寡人之于国也赏析
寡人之于国也赏析,,文章运用“引君入彀”的论辩方式。迫使梁惠王承队自己“尽心于国”之举,只是临时应付,不是真正爱民,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还运用“连锁推理”形式,强调了实行道要从不违农时、发展生产、解决百姓最基本的吃穿问题入手;还指出要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进而接受教化,懂得“孝悌之义”,以解决精神文明问题,才能使民心归附,国家兴盛。文章在写作上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
-
寡人之于国也名句
寡人之于国也名句,,寡人之于国也重点句子: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3、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4、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5、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6、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7、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8、谨...
-
寡人之于国也人物形象
寡人之于国也人物形象,,《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的嘲弄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的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确实“率兽而食人”的人,是人民的灾星。创作背景:战国时期,列国争雄,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大批迁徙伤亡。而当时既无国籍制度,也无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随意地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乐土。哪一个国家比较安定、富强、和乐就迁到那个国家为臣民。而一个国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个国家足稳定繁荣昌盛的标志...
-
寡人之于国也234段
寡人之于国也234段,,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
-
寡人之于国也启示
寡人之于国也启示,,当一个错误的论点出现,孟子往往不急于正面反攻,而是从侧面进攻,看似是退,实则在进,百直至说服对方。本文面对梁惠王的问题,孟子是避而不答,却出人意料地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讥梁惠王。从形式逻辑上讲,梁度惠王用了一个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进行了一番推论:若尽心于民,梁之民应多于邻国。而孟子运用一个比喻回答了梁惠王的问题,这其中包含了一个否定的推论:“内今王未尽心于民,故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
描写人物品质的词语小学生
描写人物品质的词语小学生,,一、浩然之气 [ hào rán zhī qì ] 释义:正大刚直的精神。出处: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译文:我善于培养我拥有的浩然之气。成语用法:作主语、宾语;指正大刚直的精神。二、守正不阿 [ shǒu zhèng bù ē ] 释义:正:公正;阿:偏袒。处理事情公平正直,不讲情面。出处:汉朝班固《汉书·刘向传》:...
-
寡人之于国也结构
寡人之于国也结构,,《寡人之于国也》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已经很“尽心”了,可还是和邻国之政无大差别,“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这是为什么呢?第二部分(从“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这里主要是用比喻论证的方法。盂子听到梁惠王的发问后,并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投其所好地以打仗为例,引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