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泽而渔(故事、出处、释读)
春秋时期,晋文公率军在城濮与楚国对峙,他问狐偃如何胜强大的楚军。狐偃献计用欺骗的办法。他又问雍季如何处理,雍季说用欺骗的办法只能是把池水弄干捉鱼,到第二年就没鱼捉了,打仗还是要靠实力。
晋文公用狐偃的计策打败了楚军,但在论功行赏时雍季却在狐偃之上。他说:我们怎么能认为一时之利要比百年大计重要呢?
【释读】泽:池、湖。掏干了水塘捉鱼。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也形容反动派对人民的残酷剥削。
【出处】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相关内容
-
从善如流(故事、出处、释读)
从善如流(故事、出处、释读),,郑国是春秋时的小国。它为了防御楚国,和晋国签订了盟约。结盟的第二年,楚国即发兵进犯郑国。晋军有约在先,便派兵救援,路上与楚军相遇,楚军不战而退。晋将赵同等人主张乘机攻占楚国的蔡地。他们催请栾书元帅下令行动,但中军佐知庄子不让栾书元帅发兵,说:楚军已撤,郑国转危为安,我们就不该进攻楚国。栾书元帅觉得有理,毅然命令大军撤回晋国。对此,《左传》称赞栾书的举动是从善如流宜哉...
-
分崩离析(故事、出处、释读)
分崩离析(故事、出处、释读),,春秋时,鲁国的大夫季康子住在费邑(今山东费县),他虽然名位是卿大夫,但权势极大,甚至超出当时国君鲁哀公。季康子为了进一步扩大和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想攻伐附近的一个叫颛臾的小国,把它并吞过来。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子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谋臣,他俩觉得很难谏劝季康子,于是向孔子求教。孔子却怀疑这是冉有的主意。冉有说:这是季康的主意,我和子路都想制止他。孔子说:你俩既然辅佐季康,...
-
暗度陈仓(故事、出处、释读)
暗度陈仓(故事、出处、释读),,一般来说,一个将领实施某一计谋取成功之后,敌方会吸取教训,防止再次上当。因此,故伎重演,难度很大。古代军事奇才韩信,二施暗渡陈仓的计谋,玩弄敌人于股掌之上,堪称一绝。楚汉相争,各路诸侯,自知力量不敌刘邦、项羽,他们密切注意战争动向,寻找靠山。西魏王豹,本已投靠刘邦,后见汉兵受挫,就转而投靠项羽,联楚反汉。大将军韩信举兵攻打西魏,大军进至黄河渡口临晋关(今陕西大荔东)...
-
一字千金(故事、出处、释读)
一字千金(故事、出处、释读),,典故一: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作了一笔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投机生意。他不惜巨资,把作为人质的异人立为秦国国君。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吕不韦也知道他的政治资望太浅,人们可能在私下议论,他觉得提高声望是让人们服气的最好办法。但怎洋...
-
超群绝伦(故事、出处、释读)
超群绝伦(故事、出处、释读),,关羽,字云长,河东解县(今属山西)人,三国时蜀国的五虎上将之一(其余四将为张飞、赵云、黄忠、马超)。长期以来,统治阶级对他加以神化,尊为关公、关帝。关羽英勇善战,武艺超群,立下许多战功。他曾斩杀袁绍手下大将颜良和文丑,闯过曹操的五个关口,杀死曹操的六员战将。关羽对蜀主刘备赤胆忠心,深受刘备重用。但是,关羽的致命弱点是缺乏政治谋略,骄傲自大,瞧不起别人。公元214年,...
-
众志成城(故事、出处、释读)
众志成城(故事、出处、释读),,春秋末年,周景王突然废止小钱而造大钱,搜刮百姓的财产,他把从民间搜刮来的铜铸成大钟,大臣都反对,司乐官州鸠也不能劝阻他。一年后大钟造成,拍马屁的人都说声音好听,州鸠认为要天下百姓拥护才行,告诫说众心成城,众口铄金。众志成城这个成语取自民间谚语,最早出现于《国语周语下》。据载,东周的第十二代天子周景王姬贵,在他在位的第二十一年(公元前524年)和二十三年(公元前522...
-
食日万钱(故事、出处、释读)
食日万钱(故事、出处、释读),,魏晋时的大官僚何曾,是陈国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生活极度奢侈。他所住的房、穿的衣,坐的车,都穷极绮丽。他尤其在吃饭上下功夫,每一顿饭菜肴之多、滋味之美,那些王侯们的饮食也比不上。每次皇帝宴请大臣,他都嫌皇宫里做的菜滋味不好,不愿意吃,皇帝也纵容他,让他从自己家里拿。即使像蒸饼这样的粗食,他也是非自家蒸的上面划上十字的不吃。每天他用于吃饭的钱就上万,却还是说饭不好,没...
-
侃侃而谈(故事、出处、释读)
侃侃而谈(故事、出处、释读),,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踧踖为左足右叔和左足右昔,音cuji,恭敬不安的样子。)如也,与与如也。在周朝的等级制度中,大夫是诸侯下面的一个等级。其中又分为两等,最高一级称为卿,即上大夫,其余称为下大夫。孔丘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又是个儒家学派的创始者。但他在当时的地位仅相当于下大夫。孔子大...
-
不自由,毋宁死背景
不自由,毋宁死背景,,历史背景:18世纪中叶,北美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面对这种情况,英国政府软硬兼施,采用各种手段,力图维持它与北美殖民地的宗主国关系。殖民地某些人由于在利益上与英国有联系,主张效忠英国;有些人对未来谁来统治他们漠不关心,他们愿意向任何一方出售商品,谁给的价钱高就卖给谁。还有些人对于反抗英国感到悲观,极力主张和解。在种种压力下,北美殖民地独立的步伐始终是"慢慢吞吞、勉勉强强"的...
-
荆轲刺秦王 两条毛腿肩上扛出处
荆轲刺秦王 两条毛腿肩上扛出处,,荆轲刺秦王,两条毛腿肩上扛出自《暴走大事件》主持人王尼玛的口头禅。原文:荆轲刺秦王,两只毛腿肩上扛,臻首轻抬玉股进,香汗润浸象牙床。九浅一深玉箫急,胯下秦王眼流翔。殿中群臣罔不顾,座旁舞阳更何遑。渐离筑歌犹在耳,易水丹心付燕王。嬴政玉体横陈时,已报燕师入咸阳。荆轲刺秦王事件结果:事后秦王政大怒,命令大将王翦攻打燕国,燕太子丹带兵抵抗,无奈非秦军的对手。秦王政二十一...
-
不自由毋宁死感悟
不自由毋宁死感悟,,王小波在他《沉默的大多数》中提到过这样的思想“若自由毋宁死”(当然他是持批判态度的)。个人对“不自由毋宁死”的理解是,这句话是在自身自由有被剥夺危险时所发出的反抗呼声。是一种为了自身自由的鱼死网破抗争,而非对他人或他国的强制。“自由”这个词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内涵,当美国以“自由”为名对外发动战争时,这里的自由不过是掩饰本国利益的一种托辞(从美国实际所为就可以看出,他们无意为战争...
-
资治通鉴人生哲理
资治通鉴人生哲理,,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出处]《资治通鉴•唐纪》[释义]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单听信某方面的话,就会愚昧不明。2.得财失行,吾所不取。[出处]《资治通鉴•陈纪》[释义]获得财物却丧失了德行(得不义之财), 这样的事我是不去做的。3.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出处]《资治通鉴•周纪》[释义] 才能是德行的资本,德行是才能的统帅。4.币厚言甘,古人所畏也。[出处]《资...
-
居安思危(故事、出处、释读)
居安思危(故事、出处、释读),,春秋时期,晋、宋等12国联合攻打郑国,郑国只好向晋国求和。郑国给晋国送去金钱珠宝美女等。晋悼公就把贡品分给大臣享乐。魏绛劝谏晋悼公不要只图享乐,要居安思危。晋悼公认为他言之有理,就采纳他的建议。【出处】《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释读】居:处于;思:想。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
李斯的《谏逐客书》
李斯的《谏逐客书》,,1、《谏逐客书》这篇文章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体现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路线。文章所表现出的不分地域,任人唯贤的思想。2、《谏逐客书》文章气势奔放,文采斐然。这与作者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
-
中国最经典的成语故事
中国最经典的成语故事,,中国最经典的成语故事:《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故事主要说的是:有个楚国贵族,他们把一壶酒赏给门客们,门客们拿着这壶酒,不知道是谁先喝掉,如果是这么多人和一壶酒,肯定不够,还不如干脆给一个人喝,可是给谁好呢,于是我门客们商量出了一个主意,每人的地上画条蛇,谁先画好蛇,酒就给谁。他们就开始在地上画蛇,有个人画的特别快,不一会儿就把蛇画好了。他把酒壶拿起来,等他要喝酒的时候,一眼看见...
-
自相矛盾50字概括
自相矛盾50字概括,,【成语】:自相矛盾【拼音】:zì xiāng máo dùn【解释】: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説话做事前后抵触。【成语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夸説自己所卖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东西能把它刺穿;又夸説自己所卖的矛十分锋利,没有东西不被它刺穿。路上有人听见后,忍不住説:“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如何?”楚国人立刻瞠目结舌,无法回答他的...
-
屈原列传8到12段
屈原列传8到12段,,屈原列传8到12段原文:长子顷襄王[25]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26]。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27]也。屈平既[28]嫉[29]之,虽放流[30],眷顾[31]楚国,系心[32]怀王,不忘欲反。冀幸[33]君之一[34]悟,俗之一改也。其存[35]君兴国,而欲反覆[36]之[37],一篇之中,三致志[38]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39]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
螳螂捕蝉这个故事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螳螂捕蝉这个故事能给我们哪些启示,,1、启示说明有的时候人往往只抓住了事物的一面,造成对事物本质的错误认识。如果想正确地认识事物本质,就应该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醒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果。2、解释螳螂捕蝉:螳螂想捕捉蝉,却不知潜在危险。比喻目光短浅,没有远见。黄雀在后:比喻等待时机从后面袭击。也比喻有后顾之忧。3、出处《刘向·说苑·第九卷·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