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陈与义尾联赏析
尾联“戎马关山北。”“戎马”,就是战马、兵马,指战争。“关山”,泛指,并非专指那道关,那座山。“关山北”,指打仗的地方。从诗人来说,从洞庭湖向长安望去,隔着一道道关,一座座山,而战火就在北面燃烧。
“戎马关山北”,具体指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凭轩涕泗流”是说杜甫倚靠岳阳楼的窗户,向北眺望,虽然隔着道道关山,他看不到长安,也看不到战火,但在他心中却呈现出吐蕃入侵,长安危急,人民遭难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伤心的老泪纵横了。这两句是两个景象:一个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一个是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两者构成了一幅画,前者是诗人心中想到的,后者是诗人自身实景。长安与岳阳楼相距千里,但在诗人心中却没有这个距离。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长安。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同时“戎马关山北”一句,明确写出了诗人在登岳阳楼时心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这就更可以说明了第二联绝非仅仅是写景。第三联也决不只是写自己的孤苦无依。“凭轩涕泗流” 一句中,则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感到无可奈何,感到万分压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时的精神痛苦。精神痛苦主要是无可奈何。
相关内容
-
登岳阳楼描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
登岳阳楼描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1、《登岳阳楼》通过寓情于景,表达了作者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抒写出诗人眼睁睁看着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伤。2、唐代杜甫《登岳阳楼》,原文为: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3、译文:从前只听说洞庭湖茫茫大水,如今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像把...
-
狼和鹿明白的道理
狼和鹿明白的道理,,这篇课文以罗斯福为了保护鹿而下令消灭狼,从而导致巨大的生态灾难为例,阐明了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道理,告诫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的这一客观规律.狼和鹿故事在20世纪初,在美国西部落基山脉的凯巴伯森林中约有4000头野鹿,而与之相伴的却是一群群凶残的狼,威胁着鹿的生存。为了这些鹿的安宁,1906年,美国总统决定开展一场除狼行动,到1930年累计枪杀了6000多只恶狼。狼在凯...
-
清贫题目的理解
清贫题目的理解,,表现无产阶级革命家身居要职一身清白的崇高风范。这篇自叙式的随笔,篇幅不过几百字,语言朴实无华,然而却表现了极为深刻的内容,这和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是分不开的。先写国民党士兵想从方志敏身上发大财的“热望”,再写他们全神贯注地搜身的丑态,最后写国民党士兵因失望而图穷匕首见,以恐怖手段相威胁的凶相。作品不惜笔墨,精心描绘国民党士兵贪婪无耻的灵魂和丑态,意在反衬无产阶级革命家与这些丑类绝然...
-
故都的秋哪一句话概括了故都的秋的特点
故都的秋哪一句话概括了故都的秋的特点,,《故都的秋》概括了故都的秋的特点的一句话: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
-
美丽的鹿角不重要使用的鹿腿才是重要的
美丽的鹿角不重要使用的鹿腿才是重要的,,说的是正确的。所以看事物不能看事物的表面,要看它的实际作用。即使鹿角再好看也只是装饰作用。鹿腿不好看,但是有危险的时候还是需要露鹿腿奔跑。鹿角很美丽,可以让鹿愉悦,更有自信;虽然鹿腿难看,但它可以在狮子逼近时,让鹿逃命。鹿角和鹿腿各有长处,都很重要。鹿角鹿腿缺一不可,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有它的用处,鹿腿可以在生命受到威胁时快去奔跑为自己争取活下来的机会,而鹿角可...
-
梅兰芳蓄须爱国故事
梅兰芳蓄须爱国故事,,梅兰芳是一位有爱国气节的艺术家。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北,然后又向华北进犯,威胁北平和天津。梅兰芳痛恨敌人,为了不当亡国奴,他举家迁到了上海。在上海,他编演了《抗金兵》和《生死恨》两出戏。《抗金兵》讲的是南宋女英雄梁红玉抵抗金军的故事,《生死恨》是讲在敌人的统治下,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反抗精神。这两出表现爱国思想的新戏一上演,就受到观众喜爱。有一次,梅兰...
-
梅兰芳蓄须700字
梅兰芳蓄须700字,,读了《梅兰芳蓄须》这篇文章,我心中对梅兰芳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梅兰芳因为演出需要剃胡须,可是在日本侵犯中国的六年他没有那么做。侵略者逼梅兰芳演戏,他逃去了香港,可没有收入,只有卖了北京的房子。后来梅兰芳又被威胁,他求助一位医生,最终成功装病逃过一劫。在抗战胜利时,他当天剃了须,还高兴地演了一场戏。读了这个故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深深被打动了。也许梅兰芳老先生的举动,和那些为...
-
梅兰芳蓄须400字
梅兰芳蓄须400字,,读了《梅兰芳蓄须》这篇文章,我心中对梅兰芳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梅兰芳因为演出需要剃胡须,可是在日本侵犯中国的六年他没有那么做。侵略者逼梅兰芳演戏,他逃去了香港,可没有收入,只有卖了北京的房子。后来梅兰芳又被威胁,他求助一位医生,最终成功装病逃过一劫。在抗战胜利时,他当天剃了须,还高兴地演了一场戏。读了这个故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深深被打动了。也许梅兰芳老先生的举动,和那些为...
-
梅兰芳蓄须拼音
梅兰芳蓄须拼音,,梅兰芳蓄须的读音是“méi lán fāng xù xū”。《梅兰芳蓄须》讲的是梅兰芳先生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时期,他为了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和坚决不给侵略者演戏而把胡子留起来的事。日本人派流氓头子来威胁梅兰芳先生,他不肯为日本人演戏,他为了安全,他逃到了香港。但香港的生活费很高,梅兰芳先生的钱很快就花光了。又回到了上海。为了生活,他又买掉了房子。 有一次,日军非要逼着梅...
-
梅兰芳蓄须原文
梅兰芳蓄须原文,,1.梅兰芳先生是闻名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在舞台上唱旦角,为了演出的需要,他总是把胡须剃得干干净净的。2.但是,在他一生中,却有8年是蓄着胡须的。那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时期,他为了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和坚决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心,就把胡须留起来了。3.日本侵略者总想逼梅兰芳演戏。在上海,日本侵略军派流氓头子来威胁梅兰芳,梅兰芳仍坚决不演。为了安全,他逃到香港。香港被日军...
-
梅兰芳蓄须300字
梅兰芳蓄须300字,,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叫《梅兰芳蓄须》。这篇文章讲的是梅兰芳先生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时期,他为了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和坚决不给侵略者演戏而把胡子留起来的事。日本人派流氓头子来威胁梅兰芳先生,他不肯为日本人演戏,他为了安全,他逃到了香港。但香港的生活费很高,梅兰芳先生的钱很快就花光了。又回到了上海。为了生活,他又买掉了房子。有一次,日军非要逼着梅兰芳先生演出。他为了不给...
-
精卫填海800字作文
精卫填海800字作文,,《精卫填海》读后感寒假里,我阅读了《精卫填海》这篇文章。我被精卫填海的事迹感动了,更佩服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从中我体会到只要认真、细心、有着执着的精神,事情就一定会做好。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向北二百里,有个发鸠山,漳河水就发源于此中,向东流入黄河。山中生长着许多柘木,山中有鸟,形状和乌鸦一样,头上有花纹,嘴巴是白色的,腿是红的,这种鸟叫精卫鸟,因为它的叫声像“精卫”这个音。传...
-
狼和鹿续写300字作文
狼和鹿续写300字作文,,现在,虽然人类的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明白了自然界中每种动物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明白了保护环境和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但是,人类工业废气的排放,地球大气出现温湿效应,使整个地球温度逐年上升,这样的结果会导致自然界的生物链断缺,使一些生物绝迹。例如:北极冰层的融化,北极熊就会面临灭绝的威胁,一旦灭绝,它的食物海豹就会泛滥成灾,而海豹的食物鳕鱼就会锐减,同样会出现上述森林与鹿的灾...
-
狼和鹿续写
狼和鹿续写,, 人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狼吃掉一些鹿,使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森林也就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同时狼吃拍的多半是病鹿,反倒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而人们要特意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 繁殖,倒成了破环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人们终于明白,狼只是为了生存而吃鹿,鹿也是为了生存而吃草,一切生物都只是做了一生必要做的事,好像我们人类一样,难道为了可怜动物而不...
-
荆轲刺秦王词类活用整理
荆轲刺秦王词类活用整理,,【北】进兵北略地:名词作状语,向北【旦暮】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早晚【邑】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名词作动词,封邑【私】丹不忍以己之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前】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又前而为歌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左右既前:走上前【函】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远】其人居远未...
-
故都的秋体裁
故都的秋体裁,,《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
-
故都的秋选自
故都的秋选自,,1、《故都的秋》是一篇记游散文。选自他的散文集《闲书》。故都的秋作者是郁达夫。《故都的秋》:从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居住近三年,这段时间里,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的游记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
-
故都的秋的故都指的是
故都的秋的故都指的是,,郁达夫《故都的秋》所写的“故都”是今天的北京。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 “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扩展资料:创作背景192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