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随笔
从小到大,我一直扮演着一种叫做旁观者的角色。
也就是不怎么觉得自己想要融入一个集体,或是加入一个组织,或是参与其他任何让我感觉不能完全匹配的团体(精神方面要求很高,希望所在的群体能三观完全一致,不能有一丁点不同)。
旁观者无法理解的有很多,比如群体兴致高昂地高喊的口号,比如虽然同坐在一个教室/工作环境中,但心里渴望各不相同的人。为什么这样的人能聚集到一起呢?为什么大家不能多想想,自己的内心是否和其他人有差异呢?为什么不能勇敢地说不呢?
大概大家心里都是知道这种差异存在的,只是不愿承认,或者已经没法承认了。
相关内容
-
植树的牧羊人500字随笔一篇
植树的牧羊人500字随笔一篇,,今天,我们学习了《植树的牧羊人》。它给了我许多启示,这位老人的精神令我感动。这位种了35年树,名叫布菲的老人,善良单纯,勤劳而又执着。作者以第一人称视角当“镜头", 更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文章主要讲了一位牧羊人植树的故事。他靠着顽强的意志,种下了一棵又一棵树,最后把荒漠变成绿洲。我们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植树人”。他们坚持努力,默默付出,为毫不知情的我们带来方便和幸...
-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赏析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赏析,,诗人通过想像把“树”塑造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创造了一个献身人类的新的艺术形象。树有树的形象特点:扎根于土地,有枝有条,抗风御沙,沉积地下而变成煤炭,等等。诗人由此展开想像,展现了“我”——“一棵树”的言行,讴歌了“我”——“一棵树”的献身精神。全诗自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树”的自我介绍:生长地、经历、成长的过程、属于谁。这部分包括三节诗,第1节:首行点题,六次重复主语...
-
27课故事二则
27课故事二则,,27课故事二则原文如下:扁鹊治病有一天,名医扁鹊去拜见蔡桓侯。扁鹊在蔡桓侯身边站了一会儿,说:“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儿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蔡桓侯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扁鹊走后,蔡桓侯对左右的人说:“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过了十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侯,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是不治...
-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作文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作文,,我是一棵树,生长在车来车往的马路边。我是一棵树,我和我的朋友们手拉着手,肩并着肩,为身后高高的办公楼竖起了一块块绿色的挡箭牌,挡住了可怕的噪音恶魔一次又一次的突袭。因为有了我们,人们才能够在静谧的环境中安居乐业,城市的发展突飞猛进。我是一棵树,我的老家在空气清新的森林里。几年前,我自愿离开了家园,来到了车水马龙的马路边,用自己的叶子上细细的小毛与身体流出的汁液吸附空气中的...
-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稿件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稿件,,诗歌的结构、思路:第一部分诗人如何塑造“我”——“一棵树”的形象?第一部分,主要是“树”的自我介绍:生长地、经历、成长的过程,属于谁。(1—3)第二部分,主要写“我”和人民的血肉关系,为人民服务的强烈愿望和崇高精神。(4—12)第三部分,是全诗的总结,进一步表现了“我”为人民献身的崇高精神,把诗人感情的波澜推向了高峰。(13—14)第一节,首行点题,六次重复主语“我”,突出...
-
姥姥的剪纸感悟
姥姥的剪纸感悟,,读了文章,我知道姥姥是一个剪纸技艺高超的人。姥姥能剪出形象生动的剪纸,都在于平时的练习,最终熟能生巧。从这儿,我感受到要想把一种技艺练得出色,练得好,就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多练习。在练习时,一天要比一天练的好,在练习中,要克服困难,直到熟能生巧,在生活中,用技艺时能运用自如。通过我的感受,我想起了弹钢琴这回事:我从小练弹琴,练了五年,能弹出许多优美的曲子,但六年级一开学,我就很...
-
陈情表800字议论文
陈情表800字议论文,,1、记得学过诸葛亮的《出师表》,那体现出的忠能使所有阅过此文的人为之动容,而出现在一百年后的西晋李密写出的《陈情表》也不逊色,它则流露出的是赤子的孝心。2、文中主要讲述的是李密面对君王的征召,向上递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3、自古以来,圣人就提出忠孝为一个人的做人准则,对待国家要忠心,对待长辈要尽孝道。忠是对一个人的高标准要求,而...
-
金岳霖先生闲笔
金岳霖先生闲笔,,文章介绍:全文共15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领全文,概写金岳霖先生是位有趣的教授,值得写一写。第二部分(第2—12自然段),从多方面具体叙述金岳霖先生富于个性的特点,给读者提供全面、深刻的印象。第三部分(第13—15自然段),呼应开头,希望熟悉金岳霖先生的人多写一点文章,表达了自己对老师的热爱和尊敬之情。金岳霖具有特殊的性格、特殊的外貌、特殊的言行,他...
-
唐诗三百首每首读后感
唐诗三百首每首读后感,,如果说中国是诗的国度,那么唐诗就是中国诗歌发展史的高峰和瑰宝。唐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曾经的历史文化。可以说《唐诗三百首》是近两百多年来流传最为广泛,风行海内外,历久不衰的一种唐诗选本。作为展示唐诗精品之作,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第一、所选的诗体式全面。五言的古诗、律诗、绝句以及七言的古诗、律...
-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为什么不能改成我是一棵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为什么不能改成我是一棵树我骄傲,,表达感情的程度不同。诗歌来源:本诗由当代作家李瑛创作于1980年。现被选入全国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四课。其同名诗集曾获1983年首届全国诗集评选一等奖。诗人通过“一棵树”充满激情的自白,使读者看到了这棵长在黄河岸边、长城脚下的树,身上流动着中华民族的血液,肩负着民族的神圣使命,有着为人民服务的强烈愿望和坚定的斗争精神...
-
变形记150字概括
变形记150字概括,,1、卡夫卡的《变形记》主要内容如下:某公司流动推销员格莱戈尔·萨姆沙是个安分守己的人,父亲失业后在家逍遥度日,要由他独立维持全家的生计。某日早晨他从睡梦中醒来时,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初还以为是睡眠未醒的错觉,在确证为事实后,深感羞愧和痛苦,不敢走出房去。父亲对此十分恼火,用苹果去掷他,留下伤痕累累;母亲悲伤不已,只有妹妹表示同情和关心,给他送饭食,照料他的生活。他无...
-
素材品读:人有卖骏马者
素材品读:人有卖骏马者,,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战国策·燕策二》【多向解读】包装宣传不可少,还请名人来帮忙。材料中的卖马者相当聪明,当他发现自己的马难以卖出去时,便想出了以奉送一天花费的代价请相马专家伯乐来帮忙——围着马转几圈,临走时再恋...
-
金岳霖先生人物
金岳霖先生人物,,金岳霖具有特殊的性格、特殊的外貌、特殊的言行,他的性格较为复杂,在学术上聪明过人,但在现实生活中,不谙世故,头脑单纯;他待人真诚、坦荡,但学生觉得他很可笑。他一心只想学问之事,以致对社会人事的感受理解与众不同,于是从内心到外表都特立独行,没有想到要从众从俗,也正是这种孤独精神和单纯心理,才使他静心做学问,成就了他的学问品格。 提示: 本题主要考查对人物性格的评论分析。金岳霖(18...
-
白鹿原读书笔记5000字
白鹿原读书笔记5000字,,鹿兆鹏,鹿子霖长子,精明能干、睿智、一腔孤勇,在国民党执政时,共产党成了人人趋而避之的“怪物”,但是,他依然果断选择了共产党,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就是因为有他这样的人,共产党才能在国民党的剿杀中存活下来,让革命的火光不灭。父亲逼婚,无奈之下娶了冷先生之女冷秋月,秋月死了以后,他在执行任务中与白灵摩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后期,他组织召开会议,动员民众抗日,并策划滋水县保...
-
金岳霖先生品格
金岳霖先生品格,,1、金岳霖具有特殊的性格、特殊的外貌、特殊的言行,他的性格较为复杂,在学术上聪明过人,但在现实生活中,不谙世故,头脑单纯;他待人真诚、坦荡,但学生觉得他很可笑。他一心只想学问之事,以致对社会人事的感受理解与众不同,于是从内心到外表都特立独行,没有想到要从众从俗,也正是这种孤独精神和单纯心理,才使他静心做学问,成就了他的学问品格。 提示: 本题主要考查对人物性格的评论分析。2、这篇...
-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怎样写作文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怎样写作文,, 我是一棵树,生长在车来车往的马路边。我是一棵树,我和我的朋友们手拉着手,肩并着肩,为身后高高的办公楼竖起了一块块绿色的挡箭牌,挡住了可怕的噪音恶魔一次又一次的突袭。因为有了我们,人们才能够在静谧的环境中安居乐业,城市的发展突飞猛进。我是一棵树,我的老家在空气清新的森林里。几年前,我自愿离开了家园,来到了车水马龙的马路边,用自己的叶子上细细的小毛与身体...
-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中主要写了说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中主要写了说,,诗人通过“一棵树”充满激情的自白,使读者看到了这棵长在黄河岸边、长城脚下的树,身上流动着中华民族的血液,肩负着民族的神圣使命,有着为人民服务的强烈愿望和坚定的斗争精神。他不仅抵挡自然界的雨雪风沙和雷火,而且把自己坚韧而又慈爱的枝条伸向社会,给弱者和不幸者送去幸福和欢乐,为生活增添绚丽的色彩。他与广大劳动人民有着共同的理想——消灭贫困,建设一个幸福美好的新世界。为了这...
-
延安我把你追寻每个段的意思
延安我把你追寻每个段的意思,,《延安,我把你追寻》分三部分1、2小节为一部分,写对延安精神的追寻3、4小节为第二部分,写虽然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现代化的生活依然需要延安精神5、6小节为第三部分,突显全诗主题,时代呼唤延安精神。扩展资料:写作背景1968年,作者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陕西工作。曾多次到延安参观采访。当时,正是十年动乱时期,延安的面貌变化不大。1974年作者到延安采访,那...